國際法院命以色列即時停止拉法戰事

维基新闻,自由的新闻源

【2024年5月24日讯】

ICJ裁定以軍須即時撤出拉法,開放邊境通道。國際刑事法院ICC本月20日控告包括內塔尼亞胡在內的以巴領袖犯下戰爭罪及危害人類罪拜登本月9日指,若以軍大舉入侵拉法,美國將停止向以色列提供炮彈等武器

拉法過境點的以色列坦克

聯合國最高法院——國際法院(ICJ)裁決,以色列必須立即中止在加沙南部城市拉法的軍事行動,並從拉法撤出軍隊。

國際法院院長Nawaf Salam法官表示:「以色列必須立即停止其在拉法的軍事攻勢,以及任何可能給加沙的巴勒斯坦群體帶來全部或部分毀滅性生存條件的行動。」

Salam指出,國際法院認為拉法的人道主義局勢屬於「災難性」,並引述聯合國官員表示,如果以色列繼續在拉法的軍事行動,情況將「進一步惡化」。

儘管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呼籲不要採取行動,以色列仍於5月7日在拉法宣稱發起「有限度地面攻勢」。法院指出,以色列開始軍事行動前,拉法有超過100萬巴勒斯坦人居住,但自那時起已有約80萬人流離失所。

以軍佔領拉法後控制與埃及接壤的邊境通道,自此關閉,影響人道援助。國際法院命令以色列開放通道予人道援助,指出以方提供的疏散及生活條件「不足以緩解巴勒斯坦人面對的重大危險」。

國際法院裁決雖然最終且具約束力,但欠缺執行機制,故曾有裁決被忽視。

以色列官員斥責國際法院裁決。

在野黨領袖Yair Lapid指國際法院未把結束拉法軍事行動與釋放人質及以色列自衛權掛鉤,乃嚴重道德缺失。前總理Naftali Bennett於X上言:「國際法院剛剛為地球上每個恐怖組織提供了逃脫謀殺的完美方法。」

哈馬斯發表聲明歡迎該命令,但表示他們原本預期命令會涵蓋整個加沙地帶,並強調Jabalya等其他城市的情況同樣嚴峻,值得給予類似關注。

南非於5月10日就以色列在拉法市強制疏散令「危及平民生命」提出緊急請求,乃南非控告以色列在7個月衝突中對巴勒斯坦人犯下種族滅絕罪的大案一部分。

以色列國際法律事務副總檢察長Gilad Noam在國際法院上週的開庭陳述中否認這些指控,並要求國際法院「尊重」以色列所面臨的困境。

以色列國安會及外交部裁決後聯合聲明表示,以色列在拉法軍事行動不會導致巴勒斯坦平民面臨毀滅性生存環境。針對國際法院其他命令如保持拉法通道開放,聲明指以色列將持續讓人道援助進入加沙,並盡量減少對加沙平民傷害。

然而,特拉維夫大學國際法教授Eliav Lieblich向CNN表示,裁決文本存在一些模糊性,可理解為以色列必須停止在拉法的攻勢,或特別是可能危及生存條件的行動,但顯然,國際法院認為目前的軍事行動方式有違反《防止及懲治種族滅絕罪公約》所保護權利的風險,他指很難說以色列是否會遵守裁決,但冀以方不會辯稱命令意味毋須改變任何事情,因情況顯然並非如此。

在要求結束加沙戰爭的國內外越來越大壓力下,以色列面臨艱難抉擇。本週,位於海牙的另一個法院ICC的檢察官,就10月7日對以色列的襲擊和隨後在加沙的戰爭,針對哈馬斯領導人以及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國防部長Yoav Gallant尋求逮捕令,罪名是戰爭罪和危害人類罪。

被哈馬斯扣押的以色列人質家屬也加大對內塔尼亞胡的壓力,公佈被綁架前以色列國防軍女性成員的駭人影像。

美國作為以色列最親密盟友,對國際法院命令的回應目前尚不清楚。拜登政府已強烈反對針對以色列的種族滅絕案,但反覆警告以色列,若無確保平民安全的可信計劃,否則美國不會支持在拉法發動大規模地面攻勢。

本月,美國因擔心軍火可能在拉法被用於傷害平民,而首次暫停向以色列運送武器。美國總統拜登在CNN採訪中承認,美國炸彈已用於在加沙殺害平民,直白指出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的角色。美國是以色列最大武器供應國。

倫敦智庫Chatham House中東與北非項目副研究員Yossi Mekelberg向CNN表示,以色列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國際壓力,因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及其獨特的作戰方式。儘管以往亦有人批評以色列的某些行為,如擴建定居點,但現況已今非昔比。他指出,現任以色列政府正竭力將以色列變成一個被孤立的國家。

ICJ的裁決亦可能削弱以色列本身的司法機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人權法教授Neve Gordon指,以色列司法部長Gali Baharav-Miara和國家檢察官Amit Aisman雖在回應ICC欲逮捕以色列高官的決定時支持以軍,表示以司法系統能處理相關案件,但ICJ裁決暗示包括司法部長及最高法院在內的以色列司法系統,未能確保以方遵守國際法。

國際刑事法院指控以巴領袖犯下戰爭罪及危害人類罪[编辑]

檢察官指控哈馬斯高層綁架人質及殺害平民,以色列領導人則被指控使用飢餓作為戰爭手段。

  • 國際刑事法院首席檢控官尋求對以色列總理及哈馬斯首腦發出拘捕令
  • 拘捕令亦包括以色列及哈馬斯其他高層
  • 控方指要為戰爭罪行及反人道罪行負責
  • 美國總統指感到震怒 稱以色列及哈馬斯毫無相等之處
  • 美國總統又指加沙當今局勢並非種族滅絕
  • 以色列外長:歷史性恥辱將反擊

本月20日,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Karim A.A. Khan KC向國際刑事法院I號預審分庭提交逮捕令申請,指控以下人士於2023年10月7日起在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國領土中的加沙地帶犯下戰爭罪及危害人類罪:

哈馬斯加沙地帶領導人辛瓦爾(Yahya SINWAR)、哈馬斯軍事部門Al-Qassam旅領導人馬斯里(Mohammed Diab Ibrahim AL-MASRI,又名DEIF)及哈馬斯政治局領導人哈尼耶(Ismail HANIYEH),被指控犯下滅絕種族罪、謀殺罪、劫持人質罪、強姦及性暴力罪、酷刑罪、其他不人道行為罪、殘忍對待罪及有辱人格罪。

檢察官指出,這些罪行是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國際性武裝衝突,以及以色列與哈馬斯的非國際性武裝衝突背景下犯下。檢察官辦公室認為,哈馬斯及其他武裝組織根據組織政策,對以色列平民進行廣泛而有系統的攻擊,犯下危害人類罪,部分罪行至今仍在持續。

檢察官辦公室認為有合理理由相信,辛瓦爾、迪夫及哈尼耶應為哈馬斯等於2023年10月7日殺害數百名以色列平民及劫持至少245名人質負刑事責任。他們通過自己的行動,包括在人質被綁架後不久親自探訪,承認對這些罪行負有責任。

同時,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及國防部長加蘭特(Yoav GALLANT)自2023年10月8日起在巴勒斯坦國領土(加沙地帶)犯下以下戰爭罪及危害人類罪:

以平民飢餓為作戰方法的戰爭罪、故意造成巨大痛苦或嚴重身心傷害或殘忍對待的戰爭罪、故意殺害罪或謀殺戰爭罪、故意攻擊平民的戰爭罪、滅絕種族罪及/或謀殺罪(包括因飢餓致死)、迫害罪,以及其他不人道行為罪。

檢察官辦公室指出,以色列自2023年10月8日起對加沙實施全面封鎖,關閉拉法、克雷姆沙洛姆及埃雷茲三個過境點,隨後任意限制基本物資如食物及藥品通過,切斷以色列通往加沙的跨境供水管道(加沙主要清潔水源)長達數月,切斷電力供應至今。同時發生其他針對平民的襲擊,包括針對排隊領取食物的平民,阻撓人道主義機構運送援助,以及襲擊和殺害援助人員。

檢察官稱這些行為是共同計劃的一部分,目的是使用飢餓作為戰爭手段,並以其他暴力行為對付加沙平民,以消滅哈馬斯、確保被綁架人質獲釋,以及集體懲罰被視為對以色列構成威脅的加沙平民。

檢察官強調,以色列有權採取行動保護本國人民,但不能免除其遵守國際人道法的義務。以色列在加沙選擇的手段,即故意製造平民的死亡、飢餓、巨大痛苦及嚴重身心創傷,是犯罪行為。

檢察官表示,如果我們不能證明我們願意平等地適用法律,法律將被視為選擇性適用,將削弱將我們凝聚在一起、在苦難時期為所有受害者提供安全網的紐帶。

檢察官表示,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集體展示,作為人類行為基礎的國際人道法適用於所有個人,並在檢察官辦公室和法院處理的所有情況下平等適用。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切實證明所有人的生命具有同等價值。

挪威西班牙愛爾蘭承認巴勒斯坦國[编辑]

本月22日,挪威宣佈承認巴勒斯坦為獨立國家,西班牙及愛爾蘭及後跟隨。以色列旋即公佈撤回駐愛爾蘭及挪威的大使。

哈馬斯專題:美以對峙加劇?[编辑]

以色列入侵拉法遭美國威嚇停供武器,聯合國大會則以壓倒性多數支持賦予巴勒斯坦新權利,引發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Gilad Erdan強烈反對並將聯合國憲章封面碎為碎片。

以色列入侵拉法被美國威嚇停供武器[编辑]

以色列對拉法發動地面進攻,而美國的立場仍然是未知數。然而,美國國務院的新報告質疑以色列國防軍在使用美國提供的武器時是否遵守國際法,以及能否有效減少對平民的傷害。

美國總統拜登本月9日更直言,若以軍大規模入侵拉法,美國將停止向以色列提供如砲彈等武器。此舉被視為美國對以色列施加的最嚴厲警告。隨著美國總統大選在即,民主黨希望爭取年輕選民的支持,他們對美國支持以色列的態度深感不滿。

美國近期加大對以色列的施壓,但基本被以色列忽視。以色列的地面進攻武器和鐵穹反導系統使用的攔截導彈,都倚賴美國的供應。拜登用停止供應武器作為施壓手段,意味著美國正收緊對以色列的支持。而美國的此舉,也可能影響以色列的其他盟友。

英國表示不會跟隨美國的腳步。外相卡梅倫強調,雖然他不支持入侵拉法,但若停止向以色列提供武器,只會使哈馬斯更加猖獗。

聯合國大會挺巴勒斯坦[编辑]

與此同時,聯合國大會在本月10日以壓倒性多數(143票贊成、9票反對、25票棄權)通過決議,同意賦予以觀察員國地位的巴勒斯坦在聯合國大會上享有新權利,並建議聯合國安理會重新考慮巴勒斯坦的入聯申請。

會上,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Gilad Erdan強烈反對,並以碎紙機將《聯合國憲章》的封面碎成碎片,批評決議將向哈馬斯特權。

伸延閱讀[编辑]

消息來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