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中毒2死5危 米酵菌酸禍首
【2024年3月29日讯】
台北連鎖素食餐廳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餐廳東主等三人被帶走調查。當局共接獲21宗通報,其中2人死亡,5人危殆。兩名死者遺體解剖及6宗重症個案,體內均驗出米酵菌酸毒素。
台北地檢署週五下午傳喚負責人及店長,釐清食材採購、存放及烹煮過程。一名調班廚師週四晚已被移送地檢署。餐廳因未依法投保責任險及營業登記資料不實,被罰款250萬元新台幣。
當局共接獲21宗通報,其中2人死亡,5人危殆。兩名死者遺體解剖及另外6宗重症個案均驗出米酵菌酸,為台首例米酵菌酸致命中毒。衛生福利部確定中毒案由米酵菌酸引致,正追查毒素來源。
兩名男死者39及66歲,上週在涉事餐廳用膳後出現腹瀉嘔吐等症狀,其後不治。大部分食客均進食過炒粿條,醫生懷疑禍首可能是無色無味、耐高溫的米酵菌酸毒素。
涉事餐廳及其粿條供應商的部分食材樣本米酵菌酸檢驗結果為陰性,當局將繼續化驗其他食品及環境樣本,強調事件未有外擴跡象,呼籲公眾勿恐慌。
有毒物專家指出,米酵菌酸無有效解毒劑,致死率高達40%至100%,中毒者可於1天內出現多重器官衰竭。
餐廳負責人黎仿軒鞠躬致歉,其代表律師形容案件罕見,正配合調查,強調尚未能下定論,並指黎仿軒家人亦曾光顧及帶炒粿條歸家。一名25歲越南籍廚師已被移送地檢署問話。
台北市長蔣萬安解釋,當局於周日接獲首宗個案通知後展開調查,翌日向系統通報調查結果。有人質疑當局應在周日接報後即要求涉事餐廳停業,但蔣萬安指,衞福部直至周二方確認事件為食物中毒,故未能即時要求餐廳停業。
本月26日,台北市信義區遠東百貨寶林茶室發生嚴重集體食物中毒事件。疑似唐菖蒲伯克氏菌滋生,分泌米酵菌酸,導致3月19日起多名食客中毒就醫。截至3月29日,已造成2人死亡、5人重症及13人輕症。
26日,多間醫院通報有食客食後不適,需入住深切治療部救治。
27日,衛生局接獲9宗案例報告,患者在光顧餐廳後12小時內出現嘔吐、腹痛等症狀,並迅速惡化至肝衰竭。22日,39歲呂姓男食客食用炒粿條後出現不適,23日就醫,24日病逝。66歲楊姓男食客也因食用炒粿條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身亡。
27日,台北地檢署民生專組檢察官陳昭蓉指揮警方會同衛生單位蒐證,查扣相關證物。警方將黎仿軒、王姓店長、胡姓廚師列為被告,限制出境出海。台北市衛生局勒令業者所有分店停業。
28日,衛福部確認檢驗標準品對米酵菌酸呈陽性。檢察官與法醫進行解剖鑑定,並請疾管署協助檢驗。廚師接受警方訊問後獲釋。3月29日,檢察官約談黎仿軒等3人,訊後予以限制出境出海。目前全案已有4名被告。
寶林茶室由馬來西亞華僑黎仿軒創立,前身為咖啡館,2021年1月轉型為素食馬來西亞菜餐廳,現有五家分店。事發分店位於遠百信義A13。
台灣首宗「米酵菌酸」中毒案中,衞生福利部公佈住院患者檢體結果全部驗出米酵菌酸,但高度懷疑遭污染的食材卻全為陰性。疫調專家何美鄉指,米酵菌酸潛藏於寶林茶室廚房內,無論粉類抑或醬料均應逐一溯源,盡快找出污染源頭,避免產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落地生根台灣。
農業科技研究院研究員蘇梅英認為,在未釐清真正米酵菌寄主前,應從原料、環境、運送保存三方面著手。坊間粿條多摻有從國外進口的玉米或小麥澱粉,不排除在國外製造時已遭污染,澱粉雖經乾燥製粉,但來台加工成粿條時添水或致毒素活化,建議進口時應增加毒素檢驗項目。
米酵菌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的無臭、無味毒素,受污染食物外觀正常。人類因食用受污染的發酵椰子天貝和玉米製品而中毒。自1895年首宗中毒死亡病例報告以來,近3000宗中毒病例導致至少150人死亡。
台灣曾在腐爛的杏鮑菇和鳳梨中檢測到「米酵菌酸」病菌。米酵菌酸在中性、溫暖環境中產生,條件與製作椰子天貝相似,亦取決於脂肪酸的存在。據報,1-1.5毫克米酵菌酸即可致命,其透過抑制粒線體的腺嘌呤核苷酸轉位酶產生毒性。
米酵菌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的致命毒素,在攝氏22至33度、中性pH值及脂肪酸豐富的環境下會代謝出米酵菌酸。何美鄉表示,唐菖蒲伯克氏菌存在於植物中,會透過食物鏈污染,且對生長環境要求普通,當務之急是找出傳染源。
由於米酵菌酸檢測困難且不可靠,可從受污染食物和嘔吐物中分離病菌,用16S rDNA定序或多重PCR鑑定;環境樣品可用色譜法測試米酵菌酸。中毒潛伏期為1-10小時,主要侵襲肝臟、大腦和腎臟。
病徵包括不適、頭暈、嗜睡、出汗、心悸、腹痛、嘔吐、腹瀉、血便、少尿、血尿和尿滯留等。體檢可見低血壓、心律不整、發燒、黃疸、肢體僵硬、潮式呼吸、肺部囉音、嗜睡、譫妄、休克、昏迷,重者可能在1-20小時內死亡。
化驗可見初期高血糖,繼而低血糖、肝功能異常、白血球增多。
農業部農試所研究人員指,台灣環境早已存在米酵菌酸,雖然存在多種病原型,但只有「椰毒亞型」病原型的唐菖蒲伯克氏菌能產生致命毒素「米酵菌酸」,而台灣本土唐菖蒲伯克氏菌並不會分泌此毒素。
唐菖蒲伯克氏菌為常見植物病原菌,共有4種病原型,各有不同特性及致病能力。該菌在台灣環境超過20年,遍及土壤及枯枝落葉等處,但台灣現存的唐菖蒲伯克氏菌並不會分泌米酵菌酸,故本土農產品安全無虞。
唐菖蒲伯克氏菌屬腐生性強的伺機性細菌,喜於腐爛、潮濕及30度以上的溫暖環境。所謂伺機性病菌,意指僅於植物虛弱及有傷口時才會感染,通常不會感染人體。
農試所主秘謝廷芳補充,椰毒亞型病原型從未危害植物,且只能透過食物傳播,屬食物傳播型病原菌,過去僅在中國內地、印尼及莫三比克被發現,建議可從食材來源進一步探查。
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表示,此次檢測到的唐菖蒲伯克氏菌為椰毒亞型,1895年印尼爪哇曾因民眾食用椰子製天貝引發大規模食物中毒;椰毒亞型病原菌通常在保存不當的椰肉、玉米澱粉、木耳及銀耳等發現,純米製品或米飯未曾出現。
他說,此次寶林茶室中毒患者多食用含玉米澱粉的粿條或河粉,非純米製品,但現時把椰毒亞型病原型細菌分泌的毒素翻譯為「米酵菌酸」並不妥,應更名為「椰黍酵菌酸」或其他名字。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衛福部下週會展開一連串專家會議和報告,原已計劃邀請農業相關專家討論,會規劃研究案瞭解國內這種菌類分布狀況和毒素,需農政單位大力協助。
蘇梅英指出,台灣國人外食比例高,但衞生單位人力有限,政府應制定對策,督促業者落實基本衞生要求。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澱粉類食品添加物要滿足諸多條件方能長出細菌,署方已邀集專家開會,未來將制定指引保障消費者。
米酵菌酸是一種粒線體毒素,可導致多器官衰竭、昏迷等嚴重症狀,致死率高。易產生米酵菌酸的食物包括發酵穀物製品、玉米製品、久泡木耳銀耳、糯米製品、椰子類食品及黃豆類製品等。
為避免中毒,應避免食用長期放置在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儘快食用完畢或妥善冷藏。隔夜便當若能及時冷藏,並非毒素溫床。一般消費者毋須過分擔心食品安全問題。
預防食品中毒應注意五大原則:勤洗手、食材新鮮衛生、生熟食分開、徹底加熱及注意保存溫度。若出現腹瀉、嘔吐、發燒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保留剩餘食品檢體。醫療機構應於24小時內通報衞生部門。
消息來源
- 2024年寶林茶室食品中毒事件,2024年3月29日。
- 台北素食餐廳中毒案 當局確定事件由米酵菌酸引致,Now新聞台,2024年3月29日。
- 台北食安事件致2死 曾食炒粿,明報,2024年3月29日。
- 台北「寶林茶室」被罰250萬新台幣 東主等三人被帶走調查,有線新聞,2024年3月29日。
- 米酵菌酸致命 專家憂混入食物鏈,聯合報,2024年3月29日。
- 米酵菌酸在台灣曾於「兩食物」出現過! 專家:中毒後主要攻擊肝臟、大腦和腎臟,聯合報,2024年3月29日。
- 獨家》追唐菖蒲伯克氏菌源頭!農試所專家:台灣原有菌不會分泌米酵菌酸,自由時報,2024年3月29日。
- 米酵菌酸又一波食安危機,該如何避免?食物中毒應急法,天才領袖,2024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