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佛教僧侶干政,昂山素季束手無策

維基新聞,自由的新聞源

【2017年10月28日訊】

緬甸佛教僧侶(2016年)

近來越演愈烈的羅興亞難民危機讓緬甸政府備受國際社會指責,也使得一個在緬甸民主化進程中極為重要的日子被人們有意無意地忽視掉了。10年前,也就是2007年的9月到10月間,緬甸發生過一場反對軍政府獨裁統治的民主運動,那場運動由於佛教僧侶的加入而被稱作「藏紅花革命」(Saffron Revolution,取名於僧侶袈裟的顏色,並非指植物)。然而,10年後的今天,一些佛教僧侶卻由於站在反對羅興亞人的陣地前沿,被外界冠以「佛教極端主義者」或「佛教民族主義者」。

在軍政府統治時期,緬甸曾經流行過這樣的說法:緬甸的電視裡只有兩種顏色,綠色和橙色。其中,「綠色」指的是軍隊,而「橙色」則是僧袍的顏色。這個說法實際上揭出了左右緬甸政治的兩大勢力,建國70年來,緬甸的國家構建之路一直離不開這兩大勢力之間的角力。國際社會普遍反感軍方的獨裁統治,卻很少關注佛教參政甚至干政對緬甸帶來的影響。

這一次,面對羅興亞人問題,兩大勢力終於站在了相同的立場上,這讓昂山素季的世俗政府很難掙脫羈絆、制訂出化解宗教衝突的溫和性方案。

昂山素季內外受壓

本周,美國國務院發布的一項聲明表示,美國正在考慮重新啟動針對緬甸的制裁措施。上周,40多位美國眾議院議員聯名呼籲,對緬甸軍方領導人採取必要的制裁行動。值得注意的是,僅僅一年前,2016年10月7日,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經簽署行政命令,正式解除了自1997年起實施的、針對緬甸長達近20年的經濟制裁。

昂山素季政府所遭受的壓力不僅來自國際社會。儘管緬甸政府已經對外反覆重申,願意接受逃亡的羅興亞人返回家園,但在過去一段時間,佛教民族主義者在緬甸多個主要城市舉行了遊行集會,他們向政府施壓,不想讓出走的羅興亞人重回緬甸。

曾被《時代周刊》稱作「佛教恐怖分子」的緬甸僧人維拉督(Wirathu),也再次活躍了起來。今年3月,維拉督曾因為對一名穆斯林律師被害事件叫好而被緬甸政府禁止了講授佛法的活動。但是,政府並沒有禁止他在非宗教性場合進行演講。據緬甸媒體《伊洛瓦底》(The Irrawaddy)報道,10月8日,維拉督參加了帕安(Hpa An)市的政治集會並作演講,聲稱「緬甸不僅存在着孟加拉人(Bengali,緬甸對羅興亞人的稱謂)的問題,更有一個『穆斯林難題』」。

10月12日,維拉督前往若開邦首府實兌市(Sittwe),試圖進入緬孟邊境,為在衝突中受到影響的佛教信眾送去物資。作為佛教民族主義組織 —— 「緬甸愛國會」(MaBaTa)的領袖,維拉督領導了旨在「獨尊佛教」的969運動(「969」這三個數字來自佛教典故,代表佛教的佛法僧三寶),試圖將邊境地區的羅興亞人問題擴大為一場在緬甸全境反對穆斯林的運動。

兩個佛教僧侶陣營

緬甸佛教僧侶參與政治活動的傳統由來已久。在英國殖民時期,最早的抗英獨立運動 —— 無論是武裝起義還是非暴力鬥爭 —— 都不乏僧人領袖的影子。幾位著名的僧侶因領導反英起義而成為緬甸人心目中的英雄,當起義遭到英軍的鎮壓而失敗後,他們有的被英軍逮捕後吊死,有的在監獄中絕食而亡。

1906年成立的「緬甸佛教青年會」(YMBA)同樣擺出積極參政的姿態,但是,並不提倡走暴力抗爭的道路。他們模仿西方國家的「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組織形式,宣傳保護緬甸的佛教文化,爭取佛教信眾的平等權利,並支持青年學生的遊行示威活動。

然而,對於佛教僧侶是否應該過問政治這個問題,緬甸的佛教界一直存在着涇渭分明的兩個陣營。一部分人堅持固守佛教本義,遠離世俗紛爭;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應該積極參與國家政治,以天下為己任。緬甸佛教青年會在成立了十幾年後,即分裂成兩個陣營,各自堅守自己的理念。此後的100年間,歷任政府基本上都採取了疏遠「參政派」,而尊「逍遙派」為正道宗門的策略。

《伊洛瓦底》的主編昂覺(Aung Zaw)在回顧「藏紅花革命」的文章中寫道:「在殖民地時期,所有積極參政的僧侶都被殖民當局標註為『穿着黃袍的政治煽動者』。有趣的是,緬甸後來的領導人也使用了類似的術語,來描述參加抗議活動的僧侶。」

兩種「顏色」走向對立

緬甸建國初期,民選總理吳努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在其任內,緬甸政府與佛教界的關係處於最好的時期。1961年,在緬甸僧伽團體的影響下,吳努曾試圖將佛教立為緬甸國教,引起境內信仰其他宗教的少數民族的不滿,一些民族隨即建立了武裝力量,尋求獨立。

軍隊統帥奈溫將軍於1962年發動了軍事政變,推翻了吳努政府,實行了長達幾十年的獨裁統治。奈溫視緬甸佛教界為一種潛在的威脅,因而採取了與吳努政府完全不同的策略。他推行了一種僧侶身份證制度,對寺廟和僧人進行嚴加看管,禁止僧侶組織佛事以外的集會,甚至向寺院派駐國家安全部門的密探,收集僧侶們的私人生活信息,用「生活作風醜聞」打壓有影響力的高僧,使僧侶們對軍政府的所作所為噤若寒蟬。

1988年8月,緬甸爆發了反對軍人統治的民主運動,昂山素季也正是在那個時候從英國回到緬甸,參與了民主運動,並最終被推舉為民運領袖的。那場民主運動被軍隊殘酷鎮壓之後,緬甸佛教界終於不堪忍受軍政府的暴力行徑,走上街頭,為被軍隊開槍打死的青年學生和市民祈禱。

從那以後,緬甸僧侶再次參加到國內政治運動當中,積極「參政派」成為佛教界的主流。他們拒絕與軍政府合作,拒絕接受軍人家屬的布施,拒絕出席軍方成員家庭的喪葬儀式。直到2007年「藏紅花革命」,緬甸僧侶走到了反抗軍人統治的最前沿,兩種「顏色」的政治力量終成對立。

是否干政?眾說紛紜

昂山素季和民盟上台後,同樣是採取了團結佛教「逍遙派」、疏遠「參政派」或「極端派」的策略。緬甸學者亨凱對記者表示:「昂山素季的父親昂山將軍曾明確表示,僧侶不應該干政。雖然他們父女倆都曾是僧侶抗議的受益者,但民盟一直以來都不支持僧侶干政。由於969運動和MaBaTa的現象,以及羅興亞問題,更使民盟意識到宗教的反作用。」

西方的緬甸研究學者對於僧侶是否應該參政(干政)的問題進行過廣泛的討論。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St Antony’s College)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沃頓(Matthew J. Walton)教授在他的著作《緬甸佛教、政治和政治思想》(Buddhism, Politics, and Political Thought in Myanmar)一書中描述道:在緬甸語當中,類似於「民主」、「政治」這樣的詞彙,本身都帶有佛教的意義。沃頓教授即此對緬甸佛教與政治具有密不可分關係展開了論證。挪威「奧斯陸和平研究所」(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Oslo)的高級研究員納爾森(Marte Nilsen)也曾撰寫文章,警告「佛教民族主義干預政治,將會威脅到緬甸的民主轉型。」他認為,緬甸的某些政黨會利用佛教民族主義的情緒,為了獲得選票而故意激發宗教矛盾,造成宗教衝突。

然而,類似的討論卻很難見諸於緬甸的媒體和學術刊物。亨凱認為:「由於僧侶在緬甸的崇高地位,對於緬甸民眾來說,討論這種事是大不敬的。所以,很難有深刻的、開放的討論。」

正是由於佛教對緬甸民眾的影響力,昂山素季的民盟政府很難在羅興亞人問題上,制訂出一個溫和的解決方案。同樣,在應對國內佛教民族主義的問題上,昂山素季也顯得束手無策。亨凱表示:「民盟還沒有很好的方法來處理佛教民族主義的問題,而且,佛教民族主義勢力近期內也不會離開對這些世俗領域的參與。」

資料來源

您可以在維基百科中瀏覽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