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甲子後 老兵回望韓戰

維基新聞,自由的新聞源

【2013年7月27日訊】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韓戰紀念園,黑色花崗岩牆和19座不鏽鋼軍人雕像承載着上個世紀50年代朝鮮半島上那場兵戎相見的回憶。 今年是《韓戰停戰協定》簽訂60周年。

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鮮人民軍突然越過北緯38度線襲擊韓國,朝鮮半島硝煙驟起。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派遣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支援韓國。 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

前游擊隊員:我們恨共產黨但並不恨朝鮮人民

那一年,金仁守21歲,是平壤一所醫學院的畢業生。 60年後,他在美國馬利蘭州的家中回憶說,當時朝鮮的政治環境讓他感到壓抑。 他說:「大多數的平壤人都對共產黨的政策不滿,因為他們沒有宗教自由,沒有人權,他們完全在共產黨的統治下。」韓戰爆發前,金仁守就參加了朝鮮的地下反共組織。 聯合國軍進入平壤之後,他們開始公開活動。 聯合國軍向南部撤退,金仁守參加了游擊隊,後來加入美軍,繼續從事抵抗活動。金仁守說:「我們恨共產黨,但是我們並不恨朝鮮的人民。我們是為了民主自由而戰。我們希望他們和我們一樣擁有自由。」

美軍退役上校:二戰後忽視朝鮮是外交政策的失敗

退役美軍上校道格拉斯•迪拉德今年88歲。 他16歲參軍,在35年的戎馬生涯中,他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和越南戰爭。 回望60年前朝鮮半島上的廝殺,迪拉德說:「那是我們在政治上輸掉的第一場戰爭,和越戰一樣。我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忽視朝鮮是我們外交政策上的失敗。」直到今天,迪拉德仍然不無遺憾地說,假使當年美國在軍事上,特別是在情報方面做更充分的準備,或許能夠阻止朝鮮的入侵。

戰爭代價慘痛

位於韓國釜山的聯合國紀念園裏,長眠着在韓戰中陣亡的聯合國軍將士。 來自11個國家的2300名死者被安葬在這裏,而這只是那場戰爭導致的陣亡軍人中很少的一部分。歷時三年的韓戰奪去了3萬6000名美軍、數百萬韓國、朝鮮和中國軍人的生命。 在戰爭中死亡、失蹤的平民更是不計其數。

迪拉德上校說:「作為一名職業軍人,想到那場戰爭讓我百感交集。為了支援戰爭,我們失去了那麼多的好人,失去了那麼多的國家財富。」不過,迪拉德上校認為,美國當年出兵朝鮮的決定是正確的。 「我們必須堅決對抗共產主義。從這個角度說,我認為我們做了正確的事,但或許我們本可以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老兵不死

82歲的金仁守對當年拿起武器,出生入死的經歷無怨無悔:「老兵不死,永遠不死。他們只是悄然隱去。像我一樣,上了年紀,等我死後,我會退出人生舞台,但是老兵永遠是老兵。」《老兵不死》,這是美國軍營中的一首經典民謠,也是在韓戰中被革職的前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告別演說中流傳最廣的一句話。六十年後的今天,在老兵們當年浴血奮戰的朝鮮半島上,戰爭的陰霾依然沒有完全散去。 就在今年三月,朝鮮官方宣佈不再承認60年前簽訂的《朝鮮停戰協定》。 韓戰紀念園這面牆壁上的話仍然警醒着世人——自由不無代價。

消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