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清皇陵及其守墓人(二)

維基新聞,自由的新聞源

【2011年10月3日訊】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清代皇陵守墓人的命運。然而給中國帶來更大變化的還是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共產黨統治下,末代皇帝溥儀被改造成普通公民,死後沒有葬在皇陵內,但是他的墓地跟光緒皇帝的崇陵近在咫尺,比鄰而居。

共產黨執政後對溥儀進行了思想改造。1959年,他被特赦,後來任全國政協委員,還和護士李淑賢了結婚,1967年病逝於北京。

對於溥儀的後事,周恩來總理表示應尊重家屬意願,可以火化,也可以棺葬。如果火化,骨灰盒可以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也可以放在其他地方。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姜濤說,最後是按溥儀七叔載濤的意見辦的。 他說:「載濤提議:第一火化,因為棺葬實際上不太現實,當時正是文革高潮中;第二骨灰不擺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而是擺在八寶山人民公墓。他們不希望在溥儀的後事上再更多地麻煩周總理,周的處境當時也很困難,他們是知道的。」

  • 溥儀最後葬於商業公墓*

姜濤說,1980年政協為溥儀舉行了追悼會,溥儀的骨灰盒隨即轉入八寶山革命公墓。但是李淑賢總覺得八寶山不是溥儀的永久歸屬之地,最後決定把他葬在清西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

陵園工作人員王玉來說,其實溥儀登基後,朝廷就決定在清西陵為他建陵墓,地點選在距離崇陵六七里的地方,而且陵基條石都已鋪下,只是清朝垮台太快未能繼續修下去。

王玉來說,「華龍皇家陵園 」緊挨著溥儀上一任皇帝光緒的陵墓,屬商業性公墓,1995年建成對外銷售。

他說:「陵園的老闆張先生,他找到有關係的人員,從北京把李淑賢請到這兒來看了一下。......把他以前的心願完成就行了。」

溥儀墓位於陵園中央,墓前矗立著兩個華表,墓碑上部雕刻著象徵帝王的巨龍,兩側則是他的兩位妻子婉容和譚玉齡的墓地。

  • 帝制結束了 中央集權制沒變*

歷史學者姜濤認為,溥儀骨灰最後被安放在私人墓地,是帝制真正結束的一個標誌。

他說:「從我來理解,確實可以說是帝制的真正的結束。因為他沒有歸葬到西陵,他也不享受任何皇帝的規格,他的身份僅僅是前皇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帝制結束了,可是做皇帝夢的人一直有。姜濤說,除袁世凱外,民間也有個別人想當皇帝,還封了很多皇后、皇妃。皇權思想在中國則更是根深蒂固。

姜濤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毛澤東萬歲萬歲萬萬歲。事實上等於是皇帝,可是他還是沒有皇帝的名分。」

姜濤認為,文革後中國雖然實行改革開放,但傳統上的中央集權制並沒有太大改變。

他說:「中國依然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離孫中山他們所要建立的人民民主的這麼樣一個民國、共和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村民貶毛褒鄧*

易縣鳳凰台村村民、清西陵守墓人的後裔白玉仁,也有許多切身體會。他高度讚揚鄧小平,不過對毛澤東卻頗有微詞。他說,自打毛澤東號召走集體化道路以來,生活一年不如一年。「所有的樹葉子、野菜,老百姓都得吃。現在餵牲口都不吃。好活命啊!毛澤東就沒斷了搞運動,瞎胡整,忽視生產,弄大鍋飯。他死了以後,鄧小平出來砸爛大鍋飯,人們這生活,哎喲,逐步高升啊!現在我太知足了!我太美了!沒白活上一回。要還是毛澤東那政策,不如找個歪脖樹上吊去吧!沒活頭兒。」

政府對於清西陵的保護讓他尤為感動。他說,共產黨對得起大清朝,一當政就把護陵工作管起來了。文革那會兒,造反派想把皇陵拆了,可是受到文物管理所所長的阻攔。

據白玉仁引述:「他說你們拆,我沒意見。但是我是奉中央的命令,叫我來這兒負責看管。你們得給總理打電話。總理批准,你們毀。總理不批,你們還別動。我的任務就是幹這個。把紅衛兵給唬住了。」

  • 腐敗到頭就得改朝換代*

要說還有不滿意的地方,白玉仁說,最大問題就是貪官太多,從上到下,遍布各個角落。他說:「我這話這好像有點反動。不是反動。沒有不敗的家,沒有不敗的江山。哪朝哪代它腐敗到頭,它要拉倒,就得改朝換代,就還要前進一步。」

再有,作為守陵人的後代,白玉仁總覺得,看管皇陵的工作,還是應該使用滿人。

鳳凰台村雖然被稱為「京南滿族風情第一村」,但是跟其他村莊並無太大區別。全村500多人,有種田的、打工的、經商的,而守陵、護陵的工作,卻幾乎都讓漢人包了。白玉仁認為,這種狀況應予改變。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