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伞运动十年
【2024年9月29日讯】
2014年,陈健民、朱耀明与戴耀廷携手发起“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揭开长达79天的公民抗命序幕,志在争取真普选。“雨伞运动”十载,“占中三子”天各一方,陈、朱远走台北,戴耀廷身陷囹圄。
这场运动当时是自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以来规模最为浩大的抗议活动,亦被冠以“雨伞运动”或“占中运动”之名。BBC报道,尽管最终未能促使北京及港府让步,却令一代香港年轻人参与民主及公共事务决心更形坚定。
五年后,“反送中”运动令香港政治局势风云突变。昔日倡议“占中”的戴耀廷,因发起民主派初选而于2021年再度被捕,至今已还押超过三年,静候判刑。这宗案件是香港《国安法》实施以来最大的案件,戴耀廷被港府视为这宗串谋颠覆国家政权案的的组织者,最高刑罚可判处无期徒刑。
值此“雨伞运动”十周年之际,当年的“占中三子”如今天各一方,学者陈健民、牧师朱耀明远走台北,而政客戴耀廷身陷香港狱中。“占中九子””陈淑庄宣布在台湾担任主厨。
自由遭限制 港人跨海追梦
2014年9月26日至12月15日,香港爆发一连串争取“真普选”的公民抗命运动。示威者以雨伞抵御警方发射的催泪弹,黄伞遂成为民主象征,因此运动亦被冠以“雨伞运动”之名。
德国之声报道,光阴似箭,十年弹指一挥间,在北京接二连三的强硬政策下,香港的政治生态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言论、集会结社等公民权利饱受侵蚀。报道采访流亡海外的香港人及人权团体,听他们娓娓道来这座城市的沧海桑田,并探寻他们心目中雨伞运动留下的宝贵遗产。
流亡台湾的出版业人士Roy道出当年的信念:“雨伞运动是和平抗争的巅峰造极,大家深信只要与港府坐下来促膝长谈,讲求‘爱与和平’就能迎刃而解。”
抗争肇因北京试图改变香港的选举制度,戴耀廷等学者、宗教人士倡议发起“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运动、简称“占中”,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式违法占领,瘫痪政经核心地带,逼使北京就范。尽管此举遭到警方武力镇压,仍有逾百万市民鼎力相助。
英国人权组织“香港监察”的研究员邱美根指出,雨伞运动是一个“关键转折”,令国际社会重新审视香港。她表示:“港人向世界展示他们矢志不渝追求的东西,这未必是中共或习近平上台后的想法,更非香港当局所愿,而是港人由衷的心声。这股力量震撼人心,感人肺腑。”
雨伞运动最终在警方的武力下划上句号,“占中三子”亦被判刑,令香港社会惊愕不已。Roy回想当时许多人已感到“走投无路”,“对香港而言,之前罕见暴力抗争,人们不知如何表达更强烈的诉求。和平沟通似乎都无济于事,大家都在探询前路茫茫。”
Roy表示,雨伞运动是2019年“反送中”运动的关键导火索之一。他回忆当年的抗争理念以“和平沟通”为宗旨,但经历整整79天的占领行动却未能换来当局丝毫让步,且遭到港警发射催泪弹镇压,对许多民运人士造成沉重打击。
“大家当时已感到山穷水尽,不知如何是好,和平沟通似乎都于事无补。所以到2019年‘反送中’期间,就另辟蹊径了。”Roy说,反送中期间出现勇武派的抗争方式,与警方多次爆发流血冲突,正反映抗争手法的急剧转变。
2019年“反送中”运动爆发,示威者转向“勇武”抗争,与警方狭路相逢,多番发生流血冲突。其后《港区国安法》出台,本年3月港府更完成《基本法》第23条立法,大举整肃民主派及异见人士,逾百人被捕,言论、集会自由几近灰飞烟灭。
十年后的香港“越来越像中国大陆”
邱美根指出,自雨伞运动以来,香港人向世界展示他们矢志不渝追求的东西,而非中央或香港当局的意愿,此举对国际社会而言影响深远。然而,反送中后,北京透过实施港版国安法、完成23条立法等一系列政治整肃,香港的自由度已今非昔比。
她表示,在新法律下关于“红线”的扑朔迷离,造成严重的寒蝉效应和自我审查,“我认为中国对香港的控制日益加强,而香港也越来越似中国大陆。”在此氛围下,海外人权团体要取得香港第一手资讯困难重重。
邱美根坦言:“与香港当地人交流变得危机四伏⋯几乎只能与流亡者交谈,但这显然无法全面反映当前的最新情况。”她亦提到,一些与流亡港人共事的海外人士同样感受到北京跨境打压的威胁。
香港监察在2022年遭北京要求关闭网站,目前在港已无法浏览;该组织负责人罗杰斯亦自2017年起被禁止入境香港。
回首十载,三十出头的Roy坦言在他眼中香港的民主运动是“节节败退”,但他强调现在仍有一群人在默默耕耘。他观察到,时至今日香港多许多独立书店,试图用较为隐晦的方式为市民提供不同论述,“没有听到异议人士的声音,并不意味着他们已偃旗息鼓。”
至于香港是否还会卷土重来,出现下一个雨伞运动或反送中?Roy表示难以预料,“但我觉得真的觉得希望”,因为从历史来看,在雨伞运动前人们也不觉得香港还会出现大型民主抗争,却事与愿违。他认为只要港人心中仍怀一丝希望,奋斗就将继续下去。
陈健民:香港未定局
“占中三子”陈健民教授接受《光传媒》专访时表示,香港局势仍未成定局,并勉励港人继续为这片土地默默耕耘,为香港未来播下希望种子。
在雨伞运动十周年之际,他接连出席多场座谈会和研讨会,畅谈这些年来的心路历程。他直言,伞运的失败,令香港社会出现本土化、勇武抗争和犬儒主义三种现象,而温和民主派亦随之式微。
然而,他认为,若中国在高压政治下仍能出现“白纸运动”,香港人更不应感到悲观。他寄语港人要坚定信念,Hong Kong is not dead。
回首过去,他曾为伞运付出莫大代价。为筹备坐牢,他提早半年停用冷气,锻链抗热力。他最终因“占中九子”案被判监16个月。他形容,坐牢是公民抗命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能借此向社会阐释民主理念的真谛。
2019年反修例运动爆发,催泪弹横飞。他直言,这是北京从伞运中汲取的教训,决意不再“手软”。若非疫情阴差阳错下及时“救”了香港,他估计北京势必会不惜牺牲香港,开真枪屠杀抗争者。
在威权统治下,他呼吁港人在表面的顺从下,暗中建立非政治化的同路人网络。同时,身处海外的港人亦应运用言论自由,向各国进行游说,影响它们的对华政策,不要过度倚赖中国市场。
2021年,陈健民居台湾。最初他陷入抑郁失语,觉得身在安全地,再无颜面去鼓励港人。然而,他其后重拾信念,积极投入香港研究工作,致力保存伞运的历史记忆。
采访最后,他再次勉励港人,纵使满怀失望,但不要绝望。他寄语大家要好好生活,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为香港的未来而努力。
雨伞运动时间线
2014年9月28日,香港大学生抗议人大普选框架的罢课持续一周,中学生罢课亦进入第三天。26日,学生闯入被称为“公民广场”的政总东翼前地静坐。占中发起人戴耀廷凌晨宣布启动占领中环。
学生与警方持续对峙,期间爆发零星冲突,警方动用胡椒喷雾。大批市民涌至政总声援学生,人潮溢满添美道,蔓延至夏悫道。
近傍晚6时,警方在夏悫道首次施放催泪弹驱散,全晚81枚催泪弹反令更多市民上街支援,金钟、旺角、铜锣湾皆出现占领区,直至有团体向法庭申禁获批,占领区于11至12月陆续被清场。
79日占领结束后,港局势起了重大变化。不少原本理所当然之事变成大逆不道,民主派立会选举大胜却多人被DQ(取消资格),备选候选人亦无取回全部议席。市民政治冷感持续至2019年2月政府修例容许疑犯被押解往内地,引发另一场大型示威。
十载过后,那座79天内成为摄影机大本营的行人天桥,因五年前的反修例示威,被装上铁丝网,“临时措施”沿用至今。
人大普选框架?
201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2017年起特首选举办法提案,俗称人大“落三闸”或“831决定、831框架或831方案”。
该决定要求特首必须“爱国”;以现行选委会产生办法组成提名委员会;提名委员会提名两至三名特首候选人,每人须获半数以上委员支持;特首经普选产生,由中央任命;普选特首后,方可普选全体立会议员;立会普选办法由民选特首提出、人大常委会确定。
民主派斥831决定违反自由公平选举原则,是“假普选”,引发大规模占领抗议“雨伞运动”争取“真普选”。法律界指“落闸”部分无法律效力,合乎此决定的方案皆非普选方案。
按《基本法》附件,特首选举办法须经立会三分二多数通过方能生效。特区政府高官力推“袋住先”。最终,立会大比数反对议案,831决定的特首选举办法未能施行。
袋住先?
香港特首由1200人组成的选举委员会提名和选出,被批评为小圈子选举。按《基本法》,特首产生办法须按香港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原则,最终由提名委员会民主提名,再普选产生。
“袋住先”粤语意指“先拿着再说”,政改方案中指港人应接受任何迈向更高民主成份的改革,将来再争取深化政改。时任特首曾荫权和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亦持类似看法。
民主派质疑“袋住先”,担心中央日后不再接受进一步改革,令香港无法实现真普选,“袋住先”沦为“袋一世(拿着一世)”。林郑月娥表示不喜欢“袋住先”一词,认为“明显像是不太好的东西,但得接受”。
施永青和褚简宁等人支持“袋住先”,指世界多国曾在政制问题上采取此策略,否则政治发展会停滞不前。英美等国家在立国初期选举权有诸多限制,经过漫长历程才扩大至所有成年国民。英国直到1969年才容许18岁以上国民投票,美国则在1971年修宪确立18岁投票权。
图辑
消息来源
- 李宥臻,希望或失望:香港伞运十年后留下什么记忆?,DW,2024年9月27日。
- 梁嘉丽,伞运十年|陈健民教授专访:请好好生活 找自己的位置 继续做对香港有意义的事,光传媒,2024年9月28日。
- 张友慈、刘子维、江颖怡,香港“雨伞运动”十周年:缺少戴耀廷的“占中三子”在台湾重聚,BBC,2024年9月29日。
- 张友慈、刘子维、江颖怡,无标题,BBC,2024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