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M+博物馆将《北京杂种》改叫“张元作品”

维基新闻,自由的新闻源

【2024年1月27日讯】

著名导演张元1993年的独立电影《北京杂种》,最近获选放映于香港M+博物馆。据报片名在香港电检中未能通过,“有关方面”要求易名,必须改用“张元作品”上映。惟电影于中国内地网站上仍可用原名上架。“杂种”广东话读音同“习总”、即习近平完全相同。

香港M+博物馆将《北京杂种》改叫“张元作品”
香港M+博物馆将《北京杂种》改叫“张元作品”
香港M+博物馆将《北京杂种》改叫“张元作品”

香港M+博物馆日前放映1993年中国独立电影《北京杂种》,但在官网显示的片名为“张元作品”,比原片短3分钟。据报“有关方面”要求易名才能在港公映。

M+博物馆近日举办名为“北京,如烟往事”的专题放映,展示多套内地经典和独立电影。包括1993年内地导演张元的作品《北京杂种》,但M+网站更新后只标示为“张元作品”,未提及电影原名。

《北京杂种》由导演亲身经历构成,描写大城市边缘人的生活。电影先后获奖,片长88分钟,但M+放映版本缩短至85分钟。据报电影名称可能因“杂种”二字,未能通过香港电检而被避免使用。

《北京杂种》是90年代中国知名独立导演张元的代表作之一。电影以90年代北京为背景,注入时事元素描述年青一代的迷惘和焦虑。尽管未在中国电影院公开播放,但在网络上可随处得见《北京杂种》。

电影讲述1990年代中国青年对未来感到迷惘,且穿插提到东德、苏联解体及中国共产党等字眼的电视新闻片段。虽然当时未能在中国公开上映,但屡有传播网络,内容本身亦涉及中共、东德等敏感词汇。

不过,M+活动时此片名称做了改动,只以“张元作品”相称,而原名《北京杂种》则未见于任何宣传中。《北京杂种》片长88分钟,先后夺得三个电影节奖项。

张元在座谈中表示电影使用支离破碎手法重现90年代北京青年的混乱生活。他称“北京杂种”这个名字很“狠”,暗指当时社会环境下人心灵的迷惘

美术指导刘小东表示当时社会虽容不下青年人的精神,但他们本身又很有生机。张元认为电影应带给观众社会思考,让他们反思当年时代背景。

M+放映版本为85分钟,比原片短3分钟。电影反映大城市“边缘人”的生活,主角追求理想但失落或迷惘。此片未在内地公映,但内地网站如百度、豆瓣、爱奇艺均正常显示原名。

M+回应表示,导演张元和策展团队更新名称,着眼于明年活动。然而,内地网上至今仍显示原名,引发质疑改名原因。

香港传媒转述引述消息人士指,电影《北京杂种》原有的片名未能通过香港的电检,“有关方面”要求易名才能在港公映。港府辖下的电影、报纸及出版物管理处回复查询时表示,不会就个别电影申请发表评论。

“杂种”含义? “杂种书记”与粤语“习总书记”习近平同音

中文“杂种”一词——在华人社区中为贬称,属于侮辱性的字眼、兼带有侮辱性的贬义词汇。“杂种”原本指的含义是“不清楚父母身份”或“通奸而生”。但同时亦可用作一种严重的人身攻击,如“狗杂种”和“死杂种”等粗俗语句。

“杂种”在广东话中的发音是zaap6zung2。而zaap6zung2(“杂种”同“习总”)、在粤语上嘲讽“习总书记”的称呼,恰好就是广东话中对杂种二字的发音。习近平被叫的名字“习总” 、即习总书记,取其名中的“习”字,在广东话中读音也是zaap6(“杂”)。

“总”同“种”字,广东话里都是zung2的读音。整个习近平的名字“习总”在广东话发音的时候,第一个字“习”和第二个字“总”拼在一起,完全就是zaap6zung2这个读音。“习总书记”中的“习总”与“杂种”粤语同音。

值得注意,这种同音现象,只存在于香港人主要使用的广东话中,而在其他方言或语言中,可能不存在这种声音同音的对应,例如中国内地最多人使用的语言普通话。所以,由于“习总”和“杂种”在广东话中的读音一致,才导致有人会把习近平的粤语名字,与具有贬义的“杂种”通用。

由于粤语中“杂种”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名字“习总”同音,部分香港民众会以“杂种书记”、即习总书记,或“杂近平”称呼习近平,增强其贬义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后者的负面意思。

香港M+博物馆将《北京杂种》改叫“张元作品”

据报《北京杂种》片名未过香港电检 但内地网站可用原名

著名导演张元1993年的独立电影北京杂种》,最近获选放映于香港M+博物馆的展览“北京,如烟往事”。但片名在香港电检中未能通过,必须改用“张元作品”上映。

相反,同名片在中国内地电影网站上,却可用原名《北京杂种》上架。M+博物馆网站亦初时使用原名,但后来把片名删去,只形容为张元导演的一部作品。

在首场放映后的座谈中,张元表示当年电影以支离破碎的结构,还原90年代北京青年的混乱生活状态。他指电影名称《北京杂种》刻意选用一个“狠”的名字,寄意影射当时社会环境下人心灵的迷惘

美术指导刘小东则称,当时社会容不下年轻人的精神,他们虽有充沛体力但无法运用。张元认为电影应有社会思考源回,让观众反思当年时代背景。

事发后,M+方面表示此举目的在于突出专题重点在导演,而非个别电影。M+方面声称,改名仅为凸显该导演在本次专题放映中的角色,并非为回避审查。

不过,《北京杂种》本身并非网络被禁作品,因为在中国内地的百度搜寻引擎当中仍然可以见到这部电影,改名一事让外界担心香港电影艺术是否开始受到影响。

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指出,从未听闻港片需改名才上映,认为港方“自过敏”。浸大电影学院高级讲师应亮猜测,或非因名字本身,而是背景问题,想令电影“不会太明显”。他称,因电影反映当时中国的文化反抗,亦是地下电影。

事件显示,港方或因电影内容考虑而修订上映细节,但缺乏公开称明,难厘清真相。有学者指出更改细节需公开原因,以示公允合理。随着艺发局“红线”事件风波在同一时间发生,事件或再度令香港人思考一国两制的真讳。

不过外界质疑电影内容并无禁忌,改名本身或令人理解成回避敏感内容。由于香港奉行一国两制,此举引发外界质疑香港是否也出现自我审查,针对“红线”的思考又如何掌握。

消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