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军力发展系列报道 军民两用的中国太空项目

维基新闻,自由的新闻源

【2013年5月5日讯】


中国的太空力量最近几十年发展迅猛,从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去年6月载有三名宇航员的神舟九号与在太空飞行的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就在十几年前,西方分析人士和媒体还把中国称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太空强国”。现在,这种说法显然已经过时了。去年6月,中国发射的神舟九号太空飞船分别两次与在太空轨道上飞行的“天宫一号”飞行器对接。2008年9月,神舟七号上的航太员翟志刚出舱作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把人送入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很多方面已经走入世界领先的行列。

中国的太空项目从创立之初就为军民两用设计,而且完全由中国军方负责, 因此中国太空实力的不断增强也标志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太空军事强国。华盛顿智库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表示,中国航太项目的设施都是归解放军总装备部管辖。“中国的火箭发射场、航太器跟踪设施、远洋观测船,还有指挥控制中心全部是由军队运作,无论是发射民用卫星还是军用卫星。”

当然,中国发展太空项目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特别是在1980年代中国太空项目刚刚起步之时。成斌说:“太空被看作是一个集众多高科技于一身的领域。它包括先进材料、发电、精密仪器制造、能源储存、电信、电脑和高级设计。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有助于打造一个强大的国家经济发展基础。”

在这一阶段,中国发射了以民用目的为主的地球同步卫星、极地轨道卫星、通信卫星、地球观测卫星,用于城市规划、农业发展和筑路等方面。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提供了定位和导航功能,还发挥了关键的通信功能。但北斗导航系统也是从一开始研发就具有军民两用的特点。

近年来,中国的太空项目发展越来越具军事意义。2007年1月,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反卫星导弹试验,用携带动能弹头的火箭将一颗在轨道上运作的气象卫星击毁。

2010年8月,中国发射的两颗小型卫星实践6号和实践12号在太空“碰撞”,意味中国成功完成一次空间交汇对接试验,不仅为中国神舟飞船和天宫飞行器对接提供了前期技术验证,也具有深远的军事意义。 “这两颗卫星表面上都是民用、科研卫星。但卫星的交汇对接行为,不用说,是带着非常明显的军事意义的,”传统基金会的成斌说。

卫星“碰撞”的军事意义在于这一试验的成功标志中国可能已经掌握了反同步轨道卫星技术。地球同步轨道是通信卫星和导弹预警卫星等重要军、民用卫星之所在,因此这次试验令美国和西方大国深感不安。众所周知,美国及其盟国的绝大多数军事行动和部署包括反导弹系统、战机和军舰导航系统以及通讯系统等都依赖于卫星。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已经越来越有能力将其科技发展的成果应用到太空军事领域。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2012年中国军力报告指出,除了反卫星技术以外,中国的反空间能力还包括使用干扰技术和镭射、微波以及网络武器。这些太空技术都对美国最先进的武器系统构成挑战和潜在威胁。

由于中国在空间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缺乏透明度,再加上近年来中国在载人航太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分析人士建议,美国应开展与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合作,从而有机会加深对中国太空项目的了解。但华盛顿智库传统基金会研究员成斌警告说,鋻于中国太空项目军民两用的本质,任何与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合作都意味和中国政府或者是中国军方打交道,从而几乎肯定会成为中国情报刺探部门的“猎物”。

他说:“那些呼吁我们应该加强与中国合作的需要注意到无论是在太空项目合作、也就是说要和中国军方打交道;还是与中国航太工业合作,也就是和中国国企打交道。我们所说的合作是要在这个层级上进行。这并不是民间对民间的交流。所以,对中国方面来说,无论是从军事角度还是商业角度,搜集资讯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意味,我们(美国)的航太产业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情报部门的目标。”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将继续大力发展其太空项目。对于具有军民双重意义的中国太空项目来说,在太空领域保持领先,将远远不止于在军事领域的优势。

消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