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軍力發展系列報導 軍民兩用的中國太空項目

維基新聞,自由的新聞源

【2013年5月5日訊】


中國的太空力量最近幾十年發展迅猛,從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去年6月載有三名宇航員的神舟九號與在太空飛行的天宮一號成功對接。

就在十幾年前,西方分析人士和媒體還把中國稱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太空強國」。現在,這種説法顯然已經過時了。去年6月,中國發射的神舟九號太空飛船分別兩次與在太空軌道上飛行的「天宮一號」飛行器對接。2008年9月,神舟七號上的航太員翟志剛出艙作業,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也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把人送入太空並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中國在太空領域的很多方面已經走入世界領先的行列。

中國的太空項目從創立之初就為軍民兩用設計,而且完全由中國軍方負責, 因此中國太空實力的不斷增強也標誌中國正在成為一個太空軍事強國。華盛頓智庫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表示,中國航太項目的設施都是歸解放軍總裝備部管轄。「中國的火箭發射場、航太器跟蹤設施、遠洋觀測船,還有指揮控制中心全部是由軍隊運作,無論是發射民用衛星還是軍用衛星。」

當然,中國發展太空項目的根本目的首先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綜合國力,特別是在1980年代中國太空項目剛剛起步之時。成斌説:「太空被看作是一個集眾多高科技於一身的領域。它包括先進材料、發電、精密儀器製造、能源儲存、電信、電腦和高級設計。所有這些都被認為是有助於打造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濟發展基礎。」

在這一階段,中國發射了以民用目的為主的地球同步衛星、極地軌道衛星、通信衛星、地球觀測衛星,用於城市規劃、農業發展和築路等方面。中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救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提供了定位和導航功能,還發揮了關鍵的通信功能。但北斗導航系統也是從一開始研發就具有軍民兩用的特點。

近年來,中國的太空項目發展越來越具軍事意義。2007年1月,中國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反衛星導彈試驗,用攜帶動能彈頭的火箭將一顆在軌道上運作的氣象衛星擊毀。

2010年8月,中國發射的兩顆小型衛星實踐6號和實踐12號在太空「碰撞」,意味中國成功完成一次空間交匯對接試驗,不僅為中國神舟飛船和天宮飛行器對接提供了前期技術驗證,也具有深遠的軍事意義。 「這兩顆衛星表面上都是民用、科研衛星。但衛星的交匯對接行為,不用説,是帶著非常明顯的軍事意義的,」傳統基金會的成斌説。

衛星「碰撞」的軍事意義在於這一試驗的成功標誌中國可能已經掌握了反同步軌道衛星技術。地球同步軌道是通信衛星和導彈預警衛星等重要軍、民用衛星之所在,因此這次試驗令美國和西方大國深感不安。眾所週知,美國及其盟國的絕大多數軍事行動和部署包括反導彈系統、戰機和軍艦導航系統以及通訊系統等都依賴於衛星。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已經越來越有能力將其科技發展的成果應用到太空軍事領域。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的2012年中國軍力報告指出,除了反衛星技術以外,中國的反空間能力還包括使用干擾技術和鐳射、微波以及網路武器。這些太空技術都對美國最先進的武器系統構成挑戰和潛在威脅。

由於中國在空間技術開發和應用方面缺乏透明度,再加上近年來中國在載人航太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一些分析人士建議,美國應開展與中國在太空領域的合作,從而有機會加深對中國太空項目的了解。但華盛頓智庫傳統基金會研究員成斌警告説,鋻於中國太空項目軍民兩用的本質,任何與中國在太空領域的合作都意味和中國政府或者是中國軍方打交道,從而幾乎肯定會成為中國情報刺探部門的「獵物」。

他説:「那些呼籲我們應該加強與中國合作的需要注意到無論是在太空項目合作、也就是説要和中國軍方打交道;還是與中國航太工業合作,也就是和中國國企打交道。我們所説的合作是要在這個層級上進行。這並不是民間對民間的交流。所以,對中國方面來説,無論是從軍事角度還是商業角度,蒐集資訊都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意味,我們(美國)的航太産業很有可能會成為中國情報部門的目標。」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將繼續大力發展其太空項目。對於具有軍民雙重意義的中國太空項目來説,在太空領域保持領先,將遠遠不止於在軍事領域的優勢。

消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