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海軍演習剛落幕俄立刻在中國邊境舉行大演習

維基新聞,自由的新聞源

【2013年7月15日訊】

俄羅斯和中國聯合海軍演習落幕,中國軍艦剛剛離開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中國人稱作的海參崴,俄羅斯立刻開始在中國邊境附近舉行蘇聯解體之後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 有評論認為,這次有十多萬人參加的大演習的一個目的是向鄰國展示實力,並施加威懾。

蘇聯解體後最大規模演習

俄羅斯從7月13日開始舉行蘇聯解體之後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 演習將持續到7月20日結束。 演習地點鄰近中國邊境。 7月17日演習達到最高潮,到時將在離中國不遠的後貝加爾斯克赤塔地區附近的一個演習場上舉行大規模實兵對抗演練。 扮演假想敵的是來自俄羅斯中部軍區的部隊。 演練方案包括,遠東駐軍受到侵略攻擊,然後抵抗,獲得增援後實施大規模反擊。

檢驗向遠東投送兵力能力

許多演習細節俄方保密。 但根據幾家官方媒體報導,演習中的一個最主要項目是檢驗從俄羅斯的歐洲和中部地區經過數千公里,向同中國相接壤的遠東和西伯利亞東部地區大規模運輸和投送兵力的能力。 其中的一個演習科目是把部署在莫斯科南部薩拉托夫附近的一個防化部隊用運輸機增援到俄中邊境城市烏蘇里斯克,也就是中國人稱作的雙城子。 其他演習科目還有,把部署在哈巴羅夫斯克的軍隊經鐵路和海運調派到薩哈林半島。 駐紮在新西伯利亞的一隻俄軍裝甲部隊要經過3千公里的跋涉開進到赤塔附近的演習場。

幾家官方電視台播放的畫面顯示,滿載坦克和裝甲戰車的一列列火車源源不斷地從中部和歐洲地區駛往俄中邊境。 伊爾-76運輸機一架一架地把軍隊和武器裝備運往遠東地區。 遠東地區俄軍坦克和裝甲部隊在奔馳集結。 一名作戰軍官說,一些科目都是頭一次演練。 比如從歐洲地區調派來的軍人抵達目的地後立刻操作使用儲藏在遠東地區的坦克,火炮等軍事裝備,並使這些軍事裝備能馬上投入戰鬥。

兩個軍區5個軍預備役參演

大約1千名預備役軍人也加入這次演習,這在蘇聯解體之後的歷次俄軍演習中同樣是頭一次。

俄羅斯幾年前實施軍事改革,目前總共劃分有東部,中部和南部以及西部四大軍區。 這次演習涉及了東部軍區的全部以及中部軍區的一部分。 參加演習的包括了5個軍,整個太平洋艦隊,海軍航空兵,遠程航空兵,航空運輸部隊,空降部隊等。

俄軍16萬人枕戈待旦

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13日在位於莫斯科的俄軍總參謀部作戰指揮中心下達命令時透露了這次演習的規模。

紹伊古說:「處在全面戒備狀態的部隊人數在昨天(7月12日)為8萬1千人,今天早晨(7月13日)已經達到了16萬人。大約1千輛坦克和裝甲戰車,130架遠程轟炸機,運輸機,殲擊機和轟炸機,70艘軍艦參加這次演習。」

中國軍艦前腳剛走俄軍演立刻揭幕施加威懾

這次大規模軍事演習開始之際,俄羅斯同中國的聯合海軍演習剛剛結束。 7艘中國海軍軍艦在7月12日剛剛起錨離開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基地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中國人稱作的海參威。

官方媒體大量報導這次蘇聯解體後最大規模軍事演習。 國防部長紹伊古在作戰指揮中心召開有各大軍區和兵種司令參加的高級將領聯席會議並下達命令時,破例對官方媒體開放。 俄羅斯軍事評論人士說,這次演習對媒體開放程度較高,從官方媒體報導角度來看,由於遠東地區人口稀少,演習的一個目的就是向日益強大的鄰國展示力量,施加威懾。

不針對具體國家已向中國通報

國防部長紹伊古強調,這次演習並不針對任何具體國家。 國防部副部長安東諾夫表示,俄方按照特別程序已向中國通報演習。 星期一他還將在莫斯科召集同俄羅斯有邊界接壤的幾個國家武官會議,向他們再次通報演習情況。 安東諾夫說,沒有任何國際條約能限制俄羅斯舉行類似演習。 但他承認,上海合作組織的前身,上海5國曾有協議,在各自邊境地區一百公里範圍內的軍隊調動有明文規定。

普丁親令軍演或到場鼓舞士氣

俄羅斯總統普丁星期五會晤國防部長紹伊古時表示,他有可能前往遠東地區看望演習軍人鼓舞士氣。 普丁說,類似演習對軍隊非常有益。

普丁說:「我們已經突然檢查了南部,中部和西部軍區並舉行了演習。經驗表明,類似的突然檢查行動非常有益,因為能知道部隊中存在的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我命令你組織對東部軍區實施突然檢查,並使東部軍區處於全面戒備狀態。」

軍事重心轉移劍指中國?

俄羅斯媒體說,今年上半年俄軍三個軍區受到突然檢查並舉行軍事演習,但那些演習的規模都無法同這次相提並論。 比如針對北約和歐洲的西部軍區2月份的演習僅有7千人參加。 但突然檢查並舉行演習可使軍隊隨時處在戰備狀態。 一位正在赤塔地區演練的俄軍摩托化旅長說,他正在休假,被緊急召回,一個小時前剛抵達部隊。

中國幾年前也舉行過大部隊長途奔襲的大規模演習。 一些俄羅斯軍事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演習目標針對俄羅斯。 近些年來,俄羅斯日益加強在遠東地區的軍事部署。 一名俄羅斯高級將領曾表示,俄羅斯的軍事重心正從歐洲轉移到亞太地區。

消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