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秋節變質 月餅烤肉成新寵

维基新闻,自由的新闻源

【2006年10月5日讯】 由於閏七月影響,今年中秋節遲至10月6日才登場。然而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節慶,近年來卻面對逐漸變質的情況。

探討中秋,首先應問中秋何以而來?中國民俗學會名譽理事長烏丙安指出:中秋節本為祭祀節日之一。據《周禮‧春官》所載,早在周朝,已有名為「秋分夕月」的拜月活動,可視為中秋濫觴。到了唐代,中秋已成為官方、民間普遍重視的節慶。北宋時,正式將農曆八月十五被明訂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當季食品。

然而,中秋在兩岸卻同時面臨商業化、失去傳統的命運。中國大陸面對是「月餅化」,臺灣面對的是「烤肉化」難題。

為何臺灣的中秋節變成了全民烤肉節?據媒體追溯,原來是醬油商廣告過度的後遺症。十年多前,知名醬油製造商「金蘭」在中秋前密集推出「金蘭烤肉醬」廣告,而對手「萬家香」醬油更將喊出經典名句「一家烤肉、萬家香」的電視廣告作為抗衡,造成電視一片烤肉醬廣告。另外,臺灣人求新求變,認為單純在戶外賞月實在太無趣,便開始興盛在賞月時順便烤肉。在多種因素融合下,烤肉,順利成為中秋最熱門的活動。一般民眾索性戲稱中秋為「烤肉節」甚至「民族烤肉節」。而傳統的月餅柚子等傳統食品則不幸被打入冷宮,淪為配角地位。

中國大陸方面,學者認為,現在中秋節的氣氛早已商業氣息掩蓋文化意義。隨著經濟發展,包括中秋在內諸多民族傳統節日,原有的文化內涵逐漸消失:例如端午成為「粽子節」,中秋成為「月餅節」。並指出「月餅越做越大,中秋節所追求的文化意義卻越來越少」。

然而一般民眾恐怕無暇顧及中秋所代表的文化意義。對他們而言,中秋怎麼舒舒服服烤個肉可能更為重要。據臺灣連鎖賣場「B&Q特力屋」指出:今年中秋在未到高峰前,烤肉用品的銷售量已衝破800多萬元大關,預計整檔可達900萬元,大幅超越去年750萬元業績。而熱賣款式以新臺幣1,000元以下的居多。一個才29元的輕便型烤肉爐,已賣出8,000多個。

面對這樣的驚人的銷售數字,學者的疾呼似乎未有太大的用處。就連月球上的嫦娥,恐怕都會對於地球上的我們目瞪口呆。

消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