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川普签署钢铝关税宣言 加拿大墨西哥受豁免

维基新闻,自由的新闻源

【2018年3月9日讯】

美国总统川普星期四签署两项并行的宣言,对进口钢铁征收25%的关税,对进口铝征收10%的关税。

这两项全面关税将在15天后生效。

面对他的行动会引发贸易战的担心,川普宣布,向美国倾销钢铝是“对我们国家的攻击”,他示意外国生产商把设施转移到美国。

他说:“如果你不想交税,那就把你的厂子搬到美国来。”

川普在白宫罗斯福室签署了文件,他的身后簇拥着美国钢铝行业的工人,有的人手中拿着安全帽。副总统彭斯、财政部长姆努钦、商务部长罗斯、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贸易与产业政策主任纳瓦罗也参加了签字仪式。

在国会议员、一些业界高管和外国政府高声抗议后,这项关税计划对加拿大和墨西哥予以无限期豁免,同时三国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继续重新谈判。

美国行政当局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我们在加拿大和墨西哥政府的要求下给予加墨充分的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但这不是没有止境的。焦点是我们可以解决的边境安全关系,以确保国家安全并取消一切障碍。”

这位官员说,其它被认为是美国盟友的国家,比如澳大利亚,将被给予“令人满意的替代方式”,来解决川普政府所认为的美国钢铝制造商面临的“威胁”。

这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官员在与记者的电话会议上坚持说,“这绝不是软化我们的立场。”

“贸易最自由的国家”

反对总统行动的人士认为,这是破坏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贸易体系,并且用国家安全为幌子来实行保护主义,并将鼓励其它国家也用同样的理由来保护他们的国内市场。

星期四,这位白宫官员拒绝接受这样的说法。这位官员争辩说,美国“是世界上贸易最自由的国家”,并说,在成立了23年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的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体系,“对美国人民来说,运转得并不是很好”。

在川普签署宣言的几个小时前,11个其它国家在智利正式签署了一项修订后的贸易协定,减少成员国的关税和贸易壁垒。

这项协定被称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全面进步协定》(CPTPP),取代川普让美国退出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加入修改后的TPP协定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马来西亚、墨西哥、日本、新西兰、秘鲁、新加坡和越南。

上星期,川普在出人意外地宣布要对钢铝征收关税后,曾夸口说,贸易战是好事,“容易打赢”。

星期四,那名白宫高级官员说:“这是许下了诺言并且信守了诺言。没有人应该表示吃惊。”

国家安全理由

川普政府说,维持钢铝制造能力事关国家安全,因为坦克、火箭以及水处理厂等关键基础设施都需要这两种金属。

这名行政当局的官员说:“这类行动将维持由技术工人组成的劳动力。国家安全方面的理由是无懈可击的。”

这位官员说,美国的“铝和钢产业受到严重威胁,受到削弱,在铝方面,正在驱向灭绝。”

反对者说,关税将提高美国消费者的物价,由于钢铝成本增高,一些工厂将会解雇工人。白宫拒绝认同这种说法。

那位美国官员说,这类报道是“头发着火了式的吓人论调”,来自“游说人员、政治人物和沼泽生物”。

照白宫的说法,这些关税将只会为六罐装的汽水或啤酒增加两美分,把一架成本3亿3000万美元的波音777客机涨价2万5000美元而已。

照这位白宫官员的说法,有了钢铝关税之后,钢铝生产商将会重新开办工厂,大力提高产量,并雇佣成百上千的工人。

中国问题

据那位美国政府官员说,就中国而言,中国“此刻并不是对美国的重要出口国”,“中国的问题只是在铝和钢方面积聚了巨大的过剩产能。”

这位官员说,在美国计划与加拿大、墨西哥和所有其它产钢国的讨论中,“我们需要处理全球产能过剩问题。这将是总统的长期目标之一的一个关键部分。”

川普说,与北京的贸易讨论正在进行之中,但是“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任何结果”。

在签字仪式结束时,一名记者问川普有关来自中国的转运钢材问题。他回答说:“我们将制止转运,”但很快补充说,如果转运现象还在继续,“成本会更高。”

来自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民主党籍参议员谢罗德·布朗对美国之音说:“中国继续通过对土地、能源、水和资本的补贴来作弊,如果我们不划一道底线,他们将会继续这样做。”

布朗还说,川普应当“更多聚焦中国而不是加拿大和那些做法比较公平的贸易伙伴”。

来自德克萨斯州的共和党籍参议员约翰·科宁对美国之音说,他相信川普已经听到了反对意见,“但是总统在贸易问题上有一些相当固定的想法,显然,我觉得,他靠着这些想法竞选,觉得自己有义务要兑现他的竞选诺言。”

来自亚利桑那州的共和党籍参议员杰夫·弗莱克说,他正在推出一项法案,废除川普宣布的关税。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来自犹他州的共和党人奥林·哈奇也批评了总统的行动,但是他对与川普行政当局合作以“减轻损失”表达了希望。

众议院议长、来自威斯康辛州的共和党人保罗·瑞安说,他担心关税造成的“意外后果”,也就是受到关税打击的国家会采取报复措施。

(美国之音驻白宫记者张佩芝和驻国会记者鲍曼对本报道亦有贡献。)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