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包公像掀申冤潮

维基新闻,自由的新闻源

【2024年3月25日讯】

開封一名女子跪於開封府大堂前痛哭,引發眾人效仿。官媒稱她感於包公像而陷入悲慟。其後包公像遭哭訴潮,有人集體跪拜申冤,甚至舉牌聲援疑涉黑名人。另外中國年輕人流行上香,引起官媒關注。

开封包公祠,資料圖片

近日,河南開封現有女子跪於包公大殿前痛哭的片段,引起廣泛關注。這位女子表示,前赴開封散心,遊覽至此,不禁憶起包公清正,遂失控大哭。

隨後出現效仿行為,有人集體於包公像前跪拜磕頭,甚至有人舉牌要求平反案件,令人擔憂或會損害景區形象,甚至導致包公像被遷移。

為何人們選擇向包公像「哭冤」?包拯乃清正公僕,敢懲不法,深獲民意敬仰,稱「中國司法之神」。然而,包公生於「人治」時代,人們無奈寄望於個人化的「青天大人」。

近年,中國信訪管道改變,不少民眾倚靠輿論力量「網絡申冤」。但官方仍時有濫用「尋釁滋事罪」,令申冤路途顛簸。包公像或成民眾發洩情緒,以及期許法治文明建構之所歸。

開封女子淚訴包公像引發效仿

  • 開封府前女子哀哭引熱議 觸景生情還是鳴冤?

近日,河南開封一名女子跪於開封府大堂前痛哭,觸動網民心弦。影像顯示她雙手扶欄哀嚎,引起不少人揣測其有多大冤屈。

中國官媒報道,這名女子並非演員,而是香客,因感於包公大殿而陷入悲慟。報道引述景區工作人員解釋,她只是因看到包公大殿而感動至深,引發觸景生情而哭泣。

有網民質疑她何能在包公前生情,引人深思。若純屬感慨,何以在包公前會如此哀慟?有人更聯想到古典劇本中女子在衙門前鳴冤的橋段,推斷她或有冤屈述說。

在包公像前民眾哭訴的影片引起關注後,一名網民聲稱其為當事人,稱遭當地法院欺騙,決定藉此吐露冤情。他提及曾在法院勝訴,卻遭執行局不當操作,令其家破人亡。

這位網民聲稱自己就是影片中的主角,她表示因被遼寧昌圖法院不公對待,導致家庭破碎,故決定在開封包公處哭訴。

這位女士指,她在昌圖法院雖然勝訴,但在執行階段卻遭到法院執行局的欺騙,不僅未能收回遭查封的財產,反被擅自處置。她解釋,前日前往表姐家散心時,想到包公的公正,才難以自制而放聲大哭。

雖然女士身份未獲證實,相關文章亦遭刪除,但卻激發不少網民效法,在包公像前跪拜或痛哭。其中有女子還高舉寫有「李偉平冤」的牌子,引發廣泛關注。

此後引起效仿,有人集體到包公像前跪拜申訴,甚至拿牌聲援疑涉黑人士。眾人將包公像視為「哭牆」,引發擔憂或影響景區形象,甚至導致搬遷。有人認為她乃香客感慨至深,但亦有人質疑其是否有以包公像作為「哭牆」之舉。

包公雖正直,然生於「人治」時代。人們無奈將公平寄望於個人化的「青天大人」。信訪管道改變,網絡申訴成趨勢,但官方濫用「尋釁滋事罪」仍困擾群眾。包公像成發洩情緒,以及期望法治完善的寄託。

包公祠遭哭訴潮襲擊 當局緊急關閉掩蓋一度被報道

河南開封包公祠掀起一股申冤哭訴潮。有人擔心此舉會影響景區形象,而有網民爆料,包公祠已限制進場,令旅客白白南下。此事引起輿論一片譁然。

起因源自一名疑遭司法不公女子在祠堂內跪地痛哭的影片在網上瘋傳。女子後來透露,她在法院勝訴後,到執行環節卻被當局弄虛作假,加上拖延,致使家庭陷入破碎。為此她到包公祠哀哭,表達對不公的控訴。

隨後,更有不少人效法來到包公祠哀悼,擺出跪拜姿態,哀訴自身遭遇。《自由亞洲電台》引述有網民指這突顯中國司法制度的不公不義,令百姓無處申訴。

《自由亞洲電台》報道,面對此發展,當局顯然感到壓力,上週六(16日)突然宣佈將包公祠「暫時關閉」。不僅大門被上鎖,連門外的包公像也被緊急搬走,指是維修所需。

網民紛紛諷刺,包公祠也遭到「維穩」,估計全國各地的包公廟恐怕都要面臨拆除命運。此事不啻再次顯示,中國底層民眾的訴求很難在制度內得到公正解決。

須知,並非影片中的開封包公祠被關閉,而是合肥包公園。官方開封文旅局澄清,開封府及包公祠均保持正常開放。

去包公祠哭冤遭阻撓 維權女怒斥警方

河南包公祠出現跪哭訴苦的畫面震驚全網,引發各地效仿。

但廣州一維權女士欲前往肇慶包公祠哭訴,卻遭警方阻撓,更被從長沙押回。她向警員怒斥:「你們執法犯法,限制公民自由。我們維權也是在為你們發聲,維穩我們今天,明天別人就來維穩你們。」

警員稱限制她在網上發影片,但女士反問依據何法律。最後警告「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引來女士回擊「警察也不是法外之徒」。

廣州退休職工楊掛金難討 狂控養老金扣減

與此同時,廣州部分退休職工在黃大仙祠哀嚎,稱每月養老金僅有千餘元,比社保還少,生活艱難。早在2015年,當局曾表示增加養老金,但退休後才算的職工反而待遇下降。

有傳媒引述專家指,當局為壓制底層不滿,近年發展「楓橋經驗」,鼓勵居民自行解決問題,避免集體上訪影響政府。

包拯

包公像成訴苦出口 民眾求助無門一籌莫展

在司法和信訪渠道形同虛設的處境下,民眾訴求無門,紛紛將目光投向包公像,雖然無法直接解決問題,但卻成為他們宣洩情緒、寄託希望的出口。

為何向包公申冤?

包拯乃北宋清正官員,被尊為「包青天」,代表正義,為中國清官典範。他坐鎮開封,不畏權貴,公正執法,屢誅不法,深受敬仰,享「中國司法之神」美譽。

然而,包公生於「人治」時代,終難免此制度缺陷。人們無奈將公平寄望於個人化的「青天大人」,有人指此體現「人治」性質,「跪包青天永難自起」。

《聯合早報》引述學者指出,跪求包公,顯示人們仍相信公正神祇,跪貪官則是無奈,呼籲不跪者亦未能感同身受其困境。報道分析,包公成為敏感詞,蓋無貪官污吏,無冤假錯案,包公亦失民眾崇敬。官場若有包公,他人如何生存?故言必須警惕。

信訪……申冤 求助包公代替訴求正義

《聯合早報》報道,原有的信訪制度,作為政府與民溝通管道,因缺乏規範,反而限制民眾訴訟。社交媒體興起,人們轉向網絡求助,企圖引起輿論關注。雖然渠道改變,但地方政府仍濫用「尋釁滋事罪」,打壓申訴。如貴州民營企業家遭拖欠工程款卻逆反被控「尋釁滋事」,引發疑慮

《聯合早報》引述有研究指,網絡已成中國社會熱點事件主要曝光管道。但當局對民眾使用「尋釁滋事罪」仍未改正。本應用於解決冤情的渠道,反成新的限制。

《財新》今年1月報道「疑犯孫任澤之死」一文,揭露31歲孫任澤於2018年3月在新疆伊犁被公安拘留期間,在看守所受審時昏迷,最終不治。當時亦因涉嫌「尋釁滋事」而遭拘捕。參與暴力逼供的8名警員後被判3至13年徒刑。

司法改革雖持續,《中國法院司法改革白皮書》顯示,自2013年起官方已糾正46宗重大冤案,涉及94人。

但執法不透明問題未除。加上言論空間遭壓縮,冤案仍頻現,申訴渠道狹窄,被控「尋釁滋事罪」風險存在。故民眾訴諸包公虛像,非為向神明求公義,而是發洩哀怨、期待法治的寄託,甚或逃避「尋釁滋事罪」的避風港。

為何人們選擇在包公像前申冤?包拯為清正公僕,敢懲不法,深受人民敬仰,被尊為「中國司法之神」。然而,包公雖正直,但生於「人治」時代法治缺位,故人們以之寄託對公平正義的嚮往。

年輕人上香求甚麼?

年輕人流行上香,引起官媒關注。《新京報》認為年輕人不該「不上課不上進只上香」,應當努力奮鬥。然而,年輕人面臨就業、婚育等現實壓力,上香成為紓解焦慮的出口。

《北京日報》指出,年輕人上香只是尋求心靈慰藉,並呼籲社會關顧年輕人處境。《聯合早報》引述網民認為,年輕人上香並非迷信,而是在現實無奈中的自我調濟。他們已不再相信官方「鷄湯」,渴望社會提供實質幫助。

消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