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包公像掀申冤潮

维基新闻,自由的新闻源

【2024年3月25日讯】

开封一名女子跪于开封府大堂前痛哭,引发众人效仿。官媒称她感于包公像而陷入悲恸。其后包公像遭哭诉潮,有人集体跪拜申冤,甚至举牌声援疑涉黑名人。另外中国年轻人流行上香,引起官媒关注。

开封包公祠,资料图片

近日,河南开封现有女子跪于包公大殿前痛哭的片段,引起广泛关注。这位女子表示,前赴开封散心,游览至此,不禁忆起包公清正,遂失控大哭。

随后出现效仿行为,有人集体于包公像前跪拜磕头,甚至有人举牌要求平反案件,令人担忧或会损害景区形象,甚至导致包公像被迁移。

为何人们选择向包公像“哭冤”?包拯乃清正公仆,敢惩不法,深获民意敬仰,称“中国司法之神”。然而,包公生于“人治”时代,人们无奈寄望于个人化的“青天大人”。

近年,中国信访管道改变,不少民众倚靠舆论力量“网络申冤”。但官方仍时有滥用“寻衅滋事罪”,令申冤路途颠簸。包公像或成民众发泄情绪,以及期许法治文明建构之所归。

开封女子泪诉包公像引发效仿

  • 开封府前女子哀哭引热议 触景生情还是鸣冤?

近日,河南开封一名女子跪于开封府大堂前痛哭,触动网民心弦。影像显示她双手扶栏哀嚎,引起不少人揣测其有多大冤屈。

中国官媒报道,这名女子并非演员,而是香客,因感于包公大殿而陷入悲恸。报道引述景区工作人员解释,她只是因看到包公大殿而感动至深,引发触景生情而哭泣。

有网民质疑她何能在包公前生情,引人深思。若纯属感慨,何以在包公前会如此哀恸?有人更联想到古典剧本中女子在衙门前鸣冤的桥段,推断她或有冤屈述说。

在包公像前民众哭诉的影片引起关注后,一名网民声称其为当事人,称遭当地法院欺骗,决定借此吐露冤情。他提及曾在法院胜诉,却遭执行局不当操作,令其家破人亡。

这位网民声称自己就是影片中的主角,她表示因被辽宁昌图法院不公对待,导致家庭破碎,故决定在开封包公处哭诉。

这位女士指,她在昌图法院虽然胜诉,但在执行阶段却遭到法院执行局的欺骗,不仅未能收回遭查封的财产,反被擅自处置。她解释,前日前往表姐家散心时,想到包公的公正,才难以自制而放声大哭。

虽然女士身份未获证实,相关文章亦遭删除,但却激发不少网民效法,在包公像前跪拜或痛哭。其中有女子还高举写有“李伟平冤”的牌子,引发广泛关注。

此后引起效仿,有人集体到包公像前跪拜申诉,甚至拿牌声援疑涉黑人士。众人将包公像视为“哭墙”,引发担忧或影响景区形象,甚至导致搬迁。有人认为她乃香客感慨至深,但亦有人质疑其是否有以包公像作为“哭墙”之举。

包公虽正直,然生于“人治”时代。人们无奈将公平寄望于个人化的“青天大人”。信访管道改变,网络申诉成趋势,但官方滥用“寻衅滋事罪”仍困扰群众。包公像成发泄情绪,以及期望法治完善的寄托。

包公祠遭哭诉潮袭击 当局紧急关闭掩盖一度被报道

河南开封包公祠掀起一股申冤哭诉潮。有人担心此举会影响景区形象,而有网民爆料,包公祠已限制进场,令旅客白白南下。此事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起因源自一名疑遭司法不公女子在祠堂内跪地痛哭的影片在网上疯传。女子后来透露,她在法院胜诉后,到执行环节却被当局弄虚作假,加上拖延,致使家庭陷入破碎。为此她到包公祠哀哭,表达对不公的控诉。

随后,更有不少人效法来到包公祠哀悼,摆出跪拜姿态,哀诉自身遭遇。《自由亚洲电台》引述有网民指这突显中国司法制度的不公不义,令百姓无处申诉。

《自由亚洲电台》报道,面对此发展,当局显然感到压力,上周六(16日)突然宣布将包公祠“暂时关闭”。不仅大门被上锁,连门外的包公像也被紧急搬走,指是维修所需。

网民纷纷讽刺,包公祠也遭到“维稳”,估计全国各地的包公庙恐怕都要面临拆除命运。此事不啻再次显示,中国底层民众的诉求很难在制度内得到公正解决。

须知,并非影片中的开封包公祠被关闭,而是合肥包公园。官方开封文旅局澄清,开封府及包公祠均保持正常开放。

去包公祠哭冤遭阻挠 维权女怒斥警方

河南包公祠出现跪哭诉苦的画面震惊全网,引发各地效仿。

但广州一维权女士欲前往肇庆包公祠哭诉,却遭警方阻挠,更被从长沙押回。她向警员怒斥:“你们执法犯法,限制公民自由。我们维权也是在为你们发声,维稳我们今天,明天别人就来维稳你们。”

警员称限制她在网上发影片,但女士反问依据何法律。最后警告“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引来女士回击“警察也不是法外之徒”。

广州退休职工杨挂金难讨 狂控养老金扣减

与此同时,广州部分退休职工在黄大仙祠哀嚎,称每月养老金仅有千馀元,比社保还少,生活艰难。早在2015年,当局曾表示增加养老金,但退休后才算的职工反而待遇下降。

有传媒引述专家指,当局为压制底层不满,近年发展“枫桥经验”,鼓励居民自行解决问题,避免集体上访影响政府。

包拯

包公像成诉苦出口 民众求助无门一筹莫展

在司法和信访渠道形同虚设的处境下,民众诉求无门,纷纷将目光投向包公像,虽然无法直接解决问题,但却成为他们宣泄情绪、寄托希望的出口。

为何向包公申冤?

包拯乃北宋清正官员,被尊为“包青天”,代表正义,为中国清官典范。他坐镇开封,不畏权贵,公正执法,屡诛不法,深受敬仰,享“中国司法之神”美誉。

然而,包公生于“人治”时代,终难免此制度缺陷。人们无奈将公平寄望于个人化的“青天大人”,有人指此体现“人治”性质,“跪包青天永难自起”。

《联合早报》引述学者指出,跪求包公,显示人们仍相信公正神祇,跪贪官则是无奈,呼吁不跪者亦未能感同身受其困境。报道分析,包公成为敏感词,盖无贪官污吏,无冤假错案,包公亦失民众崇敬。官场若有包公,他人如何生存?故言必须警惕。

信访……申冤 求助包公代替诉求正义

《联合早报》报道,原有的信访制度,作为政府与民沟通管道,因缺乏规范,反而限制民众诉讼。社交媒体兴起,人们转向网络求助,企图引起舆论关注。虽然渠道改变,但地方政府仍滥用“寻衅滋事罪”,打压申诉。如贵州民营企业家遭拖欠工程款却逆反被控“寻衅滋事”,引发疑虑

《联合早报》引述有研究指,网络已成中国社会热点事件主要曝光管道。但当局对民众使用“寻衅滋事罪”仍未改正。本应用于解决冤情的渠道,反成新的限制。

《财新》今年1月报道“疑犯孙任泽之死”一文,揭露31岁孙任泽于2018年3月在新疆伊犁被公安拘留期间,在看守所受审时昏迷,最终不治。当时亦因涉嫌“寻衅滋事”而遭拘捕。参与暴力逼供的8名警员后被判3至13年徒刑。

司法改革虽持续,《中国法院司法改革白皮书》显示,自2013年起官方已纠正46宗重大冤案,涉及94人。

但执法不透明问题未除。加上言论空间遭压缩,冤案仍频现,申诉渠道狭窄,被控“寻衅滋事罪”风险存在。故民众诉诸包公虚像,非为向神明求公义,而是发泄哀怨、期待法治的寄托,甚或逃避“寻衅滋事罪”的避风港。

为何人们选择在包公像前申冤?包拯为清正公仆,敢惩不法,深受人民敬仰,被尊为“中国司法之神”。然而,包公虽正直,但生于“人治”时代法治缺位,故人们以之寄托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年轻人上香求什么?

年轻人流行上香,引起官媒关注。《新京报》认为年轻人不该“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应当努力奋斗。然而,年轻人面临就业、婚育等现实压力,上香成为纾解焦虑的出口。

《北京日报》指出,年轻人上香只是寻求心灵慰藉,并呼吁社会关顾年轻人处境。《联合早报》引述网民认为,年轻人上香并非迷信,而是在现实无奈中的自我调济。他们已不再相信官方“鸡汤”,渴望社会提供实质帮助。

消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