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024年中國經濟面臨巨大考驗

維基新聞,自由的新聞源

【2023年12月25日訊】

2024年中國面臨巨大考驗。工人維權和企業欠薪增多,政府難應對,無力充分打壓工人維權活動。外資繼續離開,房地產增長久違放緩、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大。知名外企或加快從華撤離。日企對中國看好度僅28.4%,低於48.6%對印度的看好度,未來3年看好印度越南多於中國。

深圳,2021年

2024年中國經濟面臨重大考驗

隨著2023年即將結束,2024年勢必成為中國經濟面臨重大考驗的一年。外資持續撤出、房地產增長久違放緩、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巨大,這三大因素都將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很大挑戰。

外資持續撤出已成定局。國家外匯管理局11至12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資首次出現118億美元淨流出。

人民銀行數據也證實,外資直接投資已7個月連續淨流出。這體現了美中貿易紛爭和中國成本上升導致的外資信心下降趨勢。

房地產增速明顯放緩也影響消費。11月70城新房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2%,同比下滑0.3%。一線城市如北上廣價格下跌更為明顯。相對低迷的房市將打擊房企和地方財政,從而抑制消費擴大內需能力。

地方政府財政壓力最大問題是還本付息。分析人士表示,很多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一半以上用於償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發行的城投債。這對穩定經濟增長形成一定隱患。

2024年,中國經濟面臨三大源頭給增長帶來的不利影響。外界預期政府或將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經濟,但是否能成功重啟高速增長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這將成為2024年中國經濟最大考驗。

中國工人權益面臨嚴峻考驗

隨著2023年年底即將到來,中國勞工權益保障面臨重大考驗。根據國際人權組織統計,今年1至11月中國工人維權事件已突破1600宗,暴增三倍,創下歷史新高。

國際非政府機構「中國勞工通訊」新數據顯示,2023年1至11月期間,中國 不同工人集體維權事件數量已突破1600宗,同比增長近3倍,創下歷史新高。

組織負責人陳先生說,事件激增的主要原因:

是2022年以來,隨著全球經濟下行,部分中國企業面臨訂單減少和經營壓力升高,從事出口業務的廠商相繼關閉或縮減產能,導致大量工人被解僱或工資拖欠,引發工人不滿。

根據中國勞工通訋統計,2023年上半年,全國就已錄得741起工資、解僱糾紛事件。

其中,以廣東省個案最多,共計294宗。到11月中旬,全國累計受理工人維權案件數量突破1600起,單月新增225起,創歷史新高。建築業相關糾紛事件更高達836起,成為單項最多的行業。

王小姐是中國勞工通訊的一位研究員,她表示,雖然政府多次出台改善工人待遇的政策,但實際操作上,工人集體維權的難度依然很大,法律途徑保障不足。如通過改善工人參與機制、建立有效監察投訴渠道,才能真正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

專家們指出,隨著經濟復元乏力,中小企業壓力持續,若政府和企業不能進一步加強保障,勞動糾紛事件或將進一步惡化,將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

部分企業采「放長假」方式逃避欠薪問題 工人權益面臨威脅

「中國勞工通訊」研究員周艾丹透露,部分中國企業為應對經濟低迷帶來的訂單減少問題,採取「放長假」的方式掩蓋欠薪問題,嚴重影響中國工人的合法權益。

周艾丹指出,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的大瀝川通鋼化玻璃有限公司,於12月4日宣布由12月11日起放假,直至2023年3月11日才復工。該企業是否能在假期開始前發放工人應得工資,以及在長達3個多月的「長假」後是否能如期復工,仍存在嚴重不確定性。

在香港的時事評論員王劍也表示,中國工人收入普遍較低,難以承受長期無薪期。一旦無法及時取得工資,將有可能採取維權行動。而缺乏有效的工會監督也難以解決潛在的勞資糾紛。

周艾丹警告,長期的「放假」措施難以真正解決企業的經營困難,勞資衝突事件仍有可能爆發。相關部門需更好地保障工人的合法權益,否則將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持續增長。

工人維權行動潮濃 多起企業欠薪案再引爆

隨著2023年底將至,中國工人維權行動再次掀起高潮。隨著2023年年底即將到來,中國勞工權益保障面臨重大考驗,工人維權行動再次掀起高潮。

據國際非政府組織「中國勞工通訊」研究員周艾丹表示,光是11月就錄得225宗工人集體維權事件,創下歷史新高。周艾丹指出,部分企業因經營困難長期拖欠工資,引發工人不滿。

位於廣東省惠東縣的港資企業「港惠針織有限公司」,員工張女士透露,公司四月起單方面減半員工薪金,並在六月無預警將公司解散。此舉引起員工強烈不滿。

雲南大理市建築工人饒召雲拖欠三千元尾款至今仍未收到。饒召雲表示只能靠打工維生,生活困難。山東外賣員工孫富貴表示,雖無拖欠薪金問題,但薪金低加上工作安全隱憂,令外賣員憂慮重重。

時事評論員王劍指,地方政府財政緊張,未來若工人運動範圍擴大,將成為政權重大考驗。分析師認為,只有有效解決企業與工人問題,才是持久之道。

中國政府無力充分打壓工人維權活動

「中國勞工通訊」研究員周艾丹表示,2023年,中國地方政府面臨嚴重財政困境,難以有效應對不斷增加的工人維權事件。

周艾丹指出,去年中國地方政府總債務已高達156萬億元人民幣,占國內生產總值126%。但同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11.9萬億元。居於廣東的獨立經濟學家鞏勝利分析,政府架構臃腫是導致財政吃緊的重要原因。

與此同時,周艾丹表示,每個星期各地區平均都會發生2,3起工人維權事件。但由於規模通常不大,政府難以採取有效應對。只有事件擴大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時,政府才可能出面打壓。

分析人士警示,如果經濟形勢持續不容,工人不滿情緒不斷積聚,政府恐難以有效控制社會秩序。關鍵是要解決企業經營困難與工人權益保障的結構性問題。相關部門需採取更積極態度保障工人合法權益。

2024中國經濟面臨三大挑戰

隨2023年年底將至,2024年將是中國經濟面臨重要考驗的一年。經濟三大支柱均出現隱患,給經濟增長帶來下行壓力。

一、外商投資持續流出

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資首次出現118億美元淨流出。

人行數據顯示,外資直接投資已連續80個月呈現淨流出態勢,外資信心下降劇烈。外資撤出影響就業和出口,也將加大人民幣兌美元貶壓力。

外資撤離會引發股市熱錢外流,這些錢也將從匯市連鎖反應流失國外。外流資金增加對人民幣的貶值壓力。短期內,市場判斷人民幣可能維持在對美元7.35左右的水平。

但是,一些學者研判,在極端情況下,人民幣兌美元也有可能貶破8的可能性。7月11日2005年是中國實施匯改前的歷史水平,貶破8意味著人民幣將退回17年前的價值位。

日企看好度中國下降,轉向新興市場

日經銀行調查顯示,日企未來3年看好度,印度連續兩年蟬聯第一,越南首次超過中國升至第二。目前仍看好中國的日企僅28.4%,已遠低於印度的48.6%,背景是美中博弈及中國經濟放緩。日企看好越南的原因是其勞動力便宜和人才優勢。雖然當前在越投資規模仍低於中國,但已表現出對越南的堅定信心。

二、房地產銷售久違走軟

11月70城新房銷售同比下滑0.3%,價格下跌0.2%。一線城市價格下滑幅度更大。房地產低迷直接打擊房企利潤及地方政府財收,削弱人口購房需求。日經濟研究院預判若房價暴跌導致房企大量不良貸款。將引發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風險暴增,甚至衍生資金外流問題。中長期來看,房市持續低迷也將壓低中國GDP增速。

三、地方政府財政陷困局

許多地方政府財收一半以上用於償還城投債務本息。財政壓力加大或影響基建投入,制約區域經濟增長。

總理李強強調內循環

此外,民企投資久違負增長,也顯示出經濟三大動能已嚴重失衡。總理李強強調內循環,但內需拉動能力存在不確定性。2024年,面對諸多隱患,政府是否能成功重啟經濟高速增長仍難下定論。

中國工業增長高於預期,但零售和樓市數據疲弱,經濟復甦動能不足。官方停止公布青年失業率等不利數據,12月15日,國安部更出文禁止唱衰,旨在掩蓋經濟真相。但股市下跌暴露經濟隱患,網民質疑官方舉動損害可信度。還有地方債務風險,如若爆發債務危機將引發更大風險。

2023中國外企撤離行列擴大

分析人士預測,隨著中美關係緊張和中國法規收緊,未來一年外資撤資規模或進一步擴大。

華頓基金(Vanguard Group)和蓋洛普公司(Gallup)宣布將關閉在華業務。華頓基金是全球最大的互惠基金公司,管理的總資產規模高達8.1萬億美元,此舉意味著一家重量級全球企業正退出中國市場。

在中國從極初期打下深厚市場的蘋果公司也在加快從華轉移部分生產線,計劃在未來3至5年內將約25%的iPad及MacBook生產線遷往印度等地。

此外,一家規模在中型以上的美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表明,已著手在3年內全面撤出中國市場。

管理諮詢公司RSM US高級分析師馬特·多拉德表示,當前大多外資企業的任務已從更深入參與中國市場轉變為「去風險」,主要通過減少新的投資、分散供應鏈等方式來分散政治和經濟等各方面的風險。

近期世界企業聯合會對35家跨國公司CEO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外資高管對中國的信心指數首次跌破50,凸顯其負面看法已經超過積極看法。

多家外資企業認為,在中國法規環境日益複雜及國安思想重影響下,其在華正常運營難度越來越大。

數據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美國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華頓基金(Vanguard Group)首次錄得外商直接投資負值,規模高達1180億美元。

這主要由於華頓基金和其他外資企業持續將利潤撤出中國,金額已逾1600億美元。11至12月,中國新增實際利用外資更是同比大幅下降19.5%。

近期數據顯示,外商直接投資在中國繼續出現負增長,利潤長期外流總額已逾1600億美元,促使去年第三季度實現25年來首次負增長。同期,中國新增利用外資同比大幅下降19.5%。

此外,境外機構投資者加速撤出A股市場,今年前七月已有超過三分之二資金撤離。與此同時,政治風險承保公司降低保險規模及保額,顯示風險正日益增大。

另一方面,中國商業環境持續惡化也為外資企業帶來諸多困難。多家外資企認為,中國法規日趨嚴格和國家安全意識提升,已對其商機造成不利影響。政治風險保險收保規模大幅縮水,表明外資承擔的政治成本在提高。

利潤持續外流規模巨大,截至9月已經超過1600億美元,導致2022年第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資首次出現負增長,資本流出超過流入118億美元。

11至12月,中國新增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大幅下降19.5%,為2020年來最差,外資額同比下降10%,顯示撤資規模進一步擴大。

境外資金也在加緊撤離中國內地和香港股市,今年前七月已有73%以上的資金離場,8月以來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拋售A股250億美元。

政治風險保險公司為中國企業提供保險政策降低,保額下降到5000萬美元,反映出政治風險難以承保。商業環境困難也反映在政治風險承保機構收緊保單,表明外資企業面臨的政治成本在不斷提高。

消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