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据报胡锡进解读“取消公有制为主体”被禁言

维基新闻,自由的新闻源

【2024年8月4日讯】

胡锡进疑因解读三中全会决议“取消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与公有制经济平等,不再区分主体和主导作用被禁言。《人民日报》被指为他发文澄清。

上海外滩15号,2017年11月

彭博报道,胡锡进在解读三中全会决议时,认为会议标志着国企和民企实现平等地位的历史性转变,疑似触及当局敏感神经,已被禁止发帖。胡锡进的微博账户拥有近2500万粉丝,目前已被暂停,具体禁令期限未明。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5日在北京召开,主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然而,引发舆论热议的并非会议本身,而是《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对三中全会《决定》的解读及其后续影响。

胡锡进在7月22日于其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题为《取消这一关键表述,是历史性变化》。

胡锡进指出,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相比,新的《决定》中没有“公有制为主体”的表述。他认为,这一变化标志着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实现了真正的平等,是历史性的进步。

胡锡进在文中写道:“这种变化意味着不再区分谁是主体地位,谁才能发挥主导作用。中国社会对各种所有制关系的认知、态度以及叙事方式都将向前迈出一大步。”

彭博报道提及,这种措辞转变意味着民营企业在项目投标和获得银行贷款等方面将不再处于不利地位。

然而,这篇文章发表后迅速引发舆论哗然,部分左派网民批评胡锡进“公然反对宪法和党章”,挑战党的基本经济制度。文章很快被删除,且自7月27日起,他的所有社群媒体帐号都停止更新,疑似被禁言。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透露,胡锡进的言论触发了当局的禁言令,政府希望限制公众对此问题的讨论。胡锡进最后一次发微博是在7月27日。报道提及,对于这位习惯每天多次发帖的高产博主来说,这种沉默显得异常。

此外,左派网民李光满在昆仑策研究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文,批评胡锡进的观点是“偷梁换柱、以偏概全、混淆视听”,因为“公有制主体地位”已经载入党章和国宪。

李光满认为,胡锡进的言论可能削弱公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对此应保持高度警惕并予以惩处。

事关国本和党的性质,决不能让别有用心的人带偏了方向!
——李光满

胡锡进在接受《星岛日报》查询时表示:“我个人不想说什么,您看网上的东西就行了,请理解。”

澳洲国立大学台湾研究项目的政治学家宋文悌表示,封杀在国家媒体工作了三十年的胡锡进传达了严峻讯息,连他都能触犯红线,说明在当今中国,参与公共政治讨论的人很难知道红线在哪里。

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概念,与公有制经济相对,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及外资经济。

《联合早报》报道,胡锡进于2021年底从《环球时报》退休,但几乎每天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社群平台上发表针对热门议题的文章,有时一天多达两三篇。他的微博帐号粉丝接近2500万。彭博报道,然而,随着中国政府近年来收紧网络讨论,胡锡进因言论过于自由而遭攻击。

当民族主义网友因农夫山泉的产品包装疑似受日本影响而呼吁抵制时,胡锡进呼吁宽容对待民营企业家,强调他们对中国经济的贡献。

维基新闻在中国一超市拍摄的农夫山泉雪柜

彭博报道,胡锡进曾以好斗着称。2022年他在Twitter上表示,如果当时的美国众议长佩洛西的飞机在美军战斗机护送下抵达台北,主张若解放军战机拦阻无效,可击落佩洛西专机,结果因言辞过激一度遭到封号。

胡锡进在2019年接受彭博采访时承认,他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具有影响力,并发誓要“更加谨慎”。他说,如果他的推文造成了附带损害并使美国投资者受损,那不是他的本意。他最大的希望是能够更自由地表达。

彭博报道,随着中国经济因房地产不景气而放缓,中共大幅缩小了公开辩论经济问题的空间,政府对分析师施压,要求避免使用“通货紧缩”等敏感词汇,并隐瞒越来越多的官方资料。

《南华早报》报道,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部分人士期望全会能释出支持民企的正面讯号。7月18日结束的四天全会前,官媒赞扬习近平承诺支持民企及欢迎外资。全会决议中,领导层承诺将为民企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助其技术突破,同时强调要壮大国企。

针对胡锡进文章引发的风波,7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署名“仲音”的文章《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强调中共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一贯的。

文章指出,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内涵包括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内容,并重申“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性。文章写道:“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但不会削弱,还会不断增强。”

《人民日报》虽然没有提到胡锡进的文章,但强调中国对国企和民企的基本立场“没有改变,将来也不会改变”。评论中提到,三中全会的决议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包括党认为公有制是中国经济制度的主体,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三中全会会前发表万字长文,盘点习近平自2012年上任以来的“改革功绩”。文章称,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掀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春江大潮”,并指出上月末通车的伶仃洋大桥是改革开放的新起点。

文章详细描述了习近平自2012年上任以来如何推动改革,包括精简中央和国家机构、实施司法和农村改革等。依据文章内容,习近平曾形容:“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然而,专家和学者对此表示质疑,认为这些所谓的改革实则为“高级黑”。日本静冈大学教授杨海英指出,党媒试图用谄媚之词美化习近平的倒车行为,而非真正的改革。他表示:“‘习博士’只有倒退,没有改革。”

旅美学者邓聿文则认为官媒盛赞习近平的“改革功绩”与强调“制度自信”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中共的畸形开放。他指出,中共在财税和土地政策上可能会做出一些修改以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但不会进行真正的政治改革。

自由亚洲电台指,本次三中全会前夕,中共当局宣布对两任前国防部长魏凤和李尚福的党内处理决定,被疑将在三中全会上进行军队的政治清洗。

此次中共官媒文章中,着墨重点在于习近平进行精减军队、军中改革及反腐。今年6月,习近平还曾亲赴中共老巢延安召开军委政治会议,强调“政治建军”和“枪杆子要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

在经济方面,文章讴歌习近平推动新质生产力、建立自贸区、激发社会活力等。

然而,自由亚洲电台指,随着《香港国安法》等的推出,外资不断退出中国,中国经济更是断崖式下跌。报道引述《华尔街日报》最新报道指,中国地方政府积累了高达11万亿美元的账外债务,这些包括房地产在内的项目大多以失败或烂尾告终。

习近平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也未能取得实效,多家龙头科技企业被美国制裁,令最关键产业,如晶片和人工智能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水平。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入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自由亚洲电台报道,专家和学者普遍认为,这些改革仅是维护政权和习近平个人权力的手段,并不会触及真正的政治改革。而胡锡进对三中全会《决定》的解读引发的争议,惹起外界关注。

亚洲新闻台报道,中共三中全会发布的决议文件承诺多,但具体措施甚少。报道引述分析家认为,这暗示主席习近平可能寻求第四个总书记任期。

中共中央的“三中全会”通常在党代会次年9月至12月召开,但本次延期至2024年7月。《联合早报》引述分析指,这可能是官方需要更多时间协调和制定较大的改革方案。但如往届三中全会,本次会议仍聚焦经济与改革问题。

本次三中全会提出“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强调监管的重要性——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社会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并重提“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目标。

公报将财税、金融称为“重点领域”,提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公报提到,“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而在10年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并未设定时间节点。全会指出,要统筹发展与安全,落实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

消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