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习近平要求官方清史符合“正确历史观”

维基新闻,自由的新闻源

【2024年3月24日讯】

《华尔街日报》报道,代表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审稿人员批评官方编撰的清史书“未体现人民立场”,要求强调多民族统一和外国负面冲击,淡化西方影响清朝政改。习近平为撰写大清历史指明方向。官方清史项目自2002年至今一直未能完成。

习近平要求官方清史符合“正确历史观”
习近平要求官方清史符合“正确历史观”
习近平要求官方清史符合“正确历史观”
习近平要求官方清史符合“正确历史观”
习近平要求官方清史符合“正确历史观”
习近平要求官方清史符合“正确历史观”

中共常自豪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但其领导层仍斟酌如何评论近世纪史。数十年来,中国学者在党指示下致力编纂清朝官方历史。北京为此投入数千名研究员与数百万美金,编纂草稿逾亿字、分百余卷。清朝是中国最后一满族王朝,于20世纪初瓦解前统治近270年。

报道指,然而,习近平的意识形态强硬立场,已令这部早应出版的鸿篇巨制延迟十多年,凸显共产党如何加强控制历史以推进目标。

清朝是中国共产党声称将中国从列强加诸的“百年耻辱”中拯救出来的核心论据,始于1842年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终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当前边界合法性很大程度继承自清朝,与该时期领土主张密切相关。

报道指,去年包括一位习近平支持的顶级史学家在内的党内审查人员,对“清史”草案提出广泛批评,认为其过于偏离官方观点,要求修改,以更好地将过去与习近平对未来的愿景相协调。知情人士称,批评集中在政治问题上,包括草案“不代表人民声音”的说法。

在应对批评的同时,全国清史编纂委员会正面临时间压力。许多主要研究人员已年事高达暮年,有些甚至已经去世,包括委员会主任。报道指,这反映历史在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扮演关键但政治上充满陷阱的角色。

报道指,习近平利用中国人对过去的关注,强制执行他所谓的“正确历史观”,旨在巩固其“中国梦”,即民族复兴和专制统治。这意味着宣扬民族主义叙事,将共产党描绘为中国崛起的唯一保证,同时压制与官方教义相矛盾的其他观点。

报道指,习近平抛开了他2012年出任中共总书记前相对宽容的知识分子气氛,令历史学家措手不及。报道引述知情人士表示:“这是为一个客户制作,却送到另一个客户手中的产品。”中文即“产品做完时发现换了甲方。”中国意识形态格局自该项目20年前启动以来已变,意味着史学家使用的一些理论框架“已不再有效或政治正确”。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负责监管该项目,未回应置评请求。根据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每朝都会编纂前朝的官方历史。共产党最初在毛泽东统治初期探讨编纂清史的想法,目的是取代1928年出版的一份不完整草稿。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该项目开始成形,但后来被1966-1976年的文革搁置。

胡锦涛在2002年出任中共总书记,同年重启该项目,以回应包括北京人民大学著名清史专家戴逸在内的有影响力学者的游说。

戴逸成为全国清史编纂委员会的首任主任。参与该项目的学者表示,他们记录从政治、领土问题到清朝统治下的财政等一切内容。草稿还探讨清代文学、戏曲、杂技和玩杂耍等表演艺术,以及那个时期的著名工匠。

报道引述戴逸在2019年接受一家中国报纸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向人民呈现一部内容详实的全面深刻巨著。”戴逸和他的同事花多年时间查找早期草稿中的错误,包括一个将一位满族亲王的出生列为比其父亲早18年的错字。

戴逸坚持要求该手稿以维护国家统一的方式分析清朝对边境地区的统治。2013年菲律宾对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张提出法律挑战后,戴逸要求增加一个关于海事问题的章节,该章节符合中国政府的叙述,解释清政府如何对这些水域和其中的岛屿行使主权和控制权。

习近平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他密切关注该项目,并多次要求汇报最新进展。戴逸表示,他曾向习近平提交材料供其审阅。2016年,习近平指示编纂小组加快工作,同时保持严格的品质检查。

戴逸回忆说,他转而告诉高级同事,在审查涉及敏感问题的章节时要更加严格,包括边界、海洋、民族、宗教和外交等。

戴逸的团队于2018年底提交供审查的手稿。根据该过程的宣传材料,正式审查工作于次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官方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由习近平授意成立、由一位清史专家领导的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主持下开始。宣传材料称,习近平告诉审查人员要确保“质量第一,不断改进,严格把关”。

参与“清史”编纂的人员超过2000人,最新草案由最初的92卷增加到103卷,约3200万字。报道引述官方媒体和相关宣传材料透露,大约130名专家被指派审阅该手稿,2023年他们给出的评估本身就多达130万字。

报道引述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审查人员表示,手稿应强调清朝统治者治理的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叙述有助于共产党为其当前对幅员辽阔的疆土进行辩护,这些地区包括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和其他非汉族群体居住的地区。

另一个批评集中在草案如何描述西方列强影响中国的政治变革。知情人士表示,审查人员希望淡化西方对清代政治改革的影响,同时强调外国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

这些要求反映出北京方面拒绝接受清史学家, 尤其是美国的清史学家利用满语、维吾尔语和其他非汉语资料所做的研究工作,因为这些研究与中共的叙事相矛盾。

许多这些学者将清朝描述为一个由满族领导的帝国,通过击败汉族领导的明朝而征服了中国,并继续并吞了现在被认为是中国边疆的领土。

达特茅斯学院清史专家柯娜妮表示,习近平拒绝将清朝描述为“征服帝国”,因为这可能会鼓励边疆地区如西藏和新疆的分裂主义情绪,并助长台湾寻求正式独立的呼声。“根据习近平的说法,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征服,只有人民渴望成为中国人的幸福统一。”

目前清史的出版时程尚不清楚。《华尔街日报》统计,十多位参与该项目的资深历史学家已逝世,其中包括1月底去世、享年97岁的戴逸,还有数十位年过八旬。编委会现需决定是否引入新学者,及改写程度。

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学家、清史专家欧乐文曾与该项目的一些主要成员见过面,他表示,当初着手编纂这部著作时,“尽管该项目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学术,但学术仍然是第一位的”,“现在政治是第一位的,他们手中的这些章节对他们来说毫无用处”。

清朝(1636年5月1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国号为大清,对外使用中国、中华大清国、大清国、大清帝国等名称,又称满清、皇清,是中国历史上由满族建立的大一统朝代,亦为中国最后一个帝制王朝,皇族为起源于明代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清朝共经历11位皇帝,另有4位建州女真领袖及1位后金大汗被追赠为大清皇帝,国祚276年。满人源自女真,1616年建国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定都赫图阿拉。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清”。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同年,吴三桂部等原明朝残余军队为对抗李自成而归降清军,清军进入山海关内,在击败民变军后迁都北京,开始大规模南下,陆续击败华北残余明朝势力、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国、南明和明郑等势力,控制中国全境。

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在位期间,清朝综合国力及经济文化逐步恢复和发展,统治着辽阔的领土及藩属国,是清朝的全盛时期,史称“康雍乾盛世”。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高度权力集中,不设宰相,最高决策单位随皇帝的授权而变动,提升行政效率,使皇帝能充分掌权。

清中期文字狱兴盛,若有疑似反清复明的运动与散播被认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会引来冤狱。清朝初期以八旗军和绿营为支柱,奠定现代中国的基本领土范围,极盛时除去对外战争暂时占领的地区,实质控制下的领土达1310万平方公里。

政局稳定、新作物传入与赋税制度的改变,使中国人口突破以往平均值,达到四亿余。康熙帝晚年,宫中爆发政争,天主教会卷入其中,雍正帝在位时更全面禁止传教士东来。乾隆帝又因与英使对礼仪意见不合,下令不准开放港口,导致清朝中后期科技较西方落后。

鸦片战争后,诸外国政府迫使清朝政府签订系列门户开放条约,加速门户开放及与海外商贸产业联系。清廷在饱受外侮与内忧的同时,也处于改革派与守旧派拉锯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使督办军工化路线受沉重打击,国际地位大为降低,加速列强瓜分中国。

其后的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也告失败,清廷推动清末新政,但仍维护满清皇室利益,令许多立宪派知识分子失望,转向支持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隆裕太后以皇帝溥仪名义颁下《退位诏书》,清朝正式灭亡,政府也于同年3月解散,正式进入中华民国时期。

消息来源